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一邊是數十棟仿古建筑空空蕩蕩,商鋪毛坯房狀態擱置;另一邊卻是售樓中心熱鬧非凡,房產銷售政策頻出。山東慶云縣祥云人文古鎮,這個本應承載地方文旅振興夢想的項目,卻陷入了 “地產化” 的泥沼,引發廣泛關注與深思。
從規劃藍圖來看,祥云古鎮堪稱宏偉。以祥瑞文化為核心,計劃打造集商貿娛樂、民俗美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 4A 級景區與城市會客廳,15 億元的總投資,涵蓋十大核心景區的設計,飽含著地方對文旅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熱切期望。然而,現實卻給了人們沉重一擊。一期工程完工后,文旅元素嚴重缺失,大量建筑閑置,反而是房地產銷售成為項目的 “主角”。
文旅項目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并非祥云古鎮獨有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一些地方的文旅小鎮、主題樂園等項目,打著文旅的旗號,行房地產開發之實。這些項目往往在建設初期大肆宣傳文旅概念,吸引政府支持與民眾關注,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卻將重心偏向房地產銷售,以快速回籠資金。文旅產業本應是通過文化資源與旅游元素的融合,創造長期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帶動就業、促進文化傳播。而 “地產化” 的文旅項目,短期來看可能讓開發商與部分地方獲取資金收益,但從長遠視角,不僅無法實現文旅產業的價值,還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破壞地方的投資環境與形象。
就祥云古鎮而言,其 “地產化” 路徑依賴產生了諸多不良后果。在文旅運營上,由于缺乏持續投入與合理規劃,不夜城等活動雖曾短暫帶來人氣,但終因資金、場地等問題夭折,商戶流失,景區陷入死寂。
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存在未批先占、低價拿地等爭議,同一區域土地價格的大幅波動,引發民眾對土地資源配置公平性與合理性的質疑。而對于購房者與潛在的文旅投資者來說,一個以文旅為賣點卻無法兌現文旅功能的項目,無論是房產的增值空間,還是商鋪的經營前景,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一現象背后,開發主體偉光匯通與地方政府的定位分歧是關鍵因素。偉光匯通作為商業開發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在房地產市場仍有一定利潤空間的情況下,傾向于將項目資源向房產銷售傾斜。而地方政府期望通過文旅項目拉動區域經濟、創造就業、提升城市形象。這種目標上的差異,使得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逐漸偏離文旅初衷。同時,地方在項目監管上的缺位,未能及時糾正項目的發展方向,也是導致問題惡化的重要原因。
要讓祥云古鎮這類項目重回正軌,需要多方努力。開發企業應重新審視項目定位,平衡房地產開發與文旅運營的關系,加大對文旅產業的投入,完善商業配套,吸引商戶入駐,激活景區活力。地方政府要強化監管職責,嚴格審查項目建設進度與業態布局,確保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文旅產業發展,為商戶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此外,金融監管部門也應對此類涉及金融信貸的項目加強審查,防止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開發,保障金融安全。
文旅項目的健康發展,關乎地方經濟轉型、文化傳承與民生福祉。慶云縣祥云古鎮的困境,是一個警示,提醒各地在發展文旅產業時,要堅守初心,遵循產業發展規律,避免被短期利益誘惑,真正打造出一批有文化內涵、有旅游價值、可持續發展的文旅項目,而不是讓 “文旅振興” 淪為 “地產開發” 的幌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