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回復 品牌免費送你《135本品牌營銷必讀書》
作者| Hiu 來源 | 首席品牌觀察
頂流老總雷軍沒露面,大熱車型小米YU7缺席,即便如此,在昨日(4月23日)的上海車展上,小米汽車站臺依舊人頭攢動。
與小米汽車首次參展上海車展的熱鬧交相輝映的是,輿論對于小米集團第一款SUV車型,也就是小米YU7的無限想象。
車展作為車企展示前沿技術的競技場,是首發新車一個絕佳的黃金曝光窗口,而小米YU7已經連續兩次推掉了這個曝光機會(第二次是蘇州五一國際車展),難免會引發外界對于小米YU7是否推遲發布的猜測。
對此,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及時辟謠了,稱:“我們的YU7上市發布時間并未改變,依然是雷總此前預告的今年6-7月。”
? 圖源:微博@王化
王化這一回應,算是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但也讓人忍不住琢磨,低調的小米和雷軍,又在憋什么大招?
小米汽車的“輿論過山車”
去年SU7上市時,雷軍連發50條微博造勢,價格懸念、碰瓷營銷、KOL帶貨玩得飛起,27分鐘斬獲5萬大定的戰績至今仍是車圈神話。
但到了YU7,小米卻異常安靜。車展不露臉、高管不畫餅,連雷軍都變得沉默寡言了,靜靜地轉發“送棒球帽”的微博。
? 圖源:微博@雷軍
從高調曬櫻花照預熱,到如今靠帽子引流,小米汽車的畫風突變。這種“低調”,或許正是雷軍對當下輿論場的精準狙擊。
回顧小米汽車近期遭遇的一系列輿論事件,猶如坐過山車一般,一會兒沖上云霄,一會兒又跌入谷底。
先是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一輛小米SU7在高速行駛時發生碰撞后爆燃,造成了3人身亡的悲劇。
一時間,小米汽車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品牌形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股價也一度出現超6%的下跌。
緊接著,又出現了墜崖車主再購SU7的事件。
一位車主駕駛小米SU7墜崖,車輛翻滾數圈后被樹木攔住,車頂嚴重變形,但一家四口僅老人輕微骨折,其余人均僅受擦傷。
事故后車主不僅參觀了小米汽車工廠,還再次購買了霞光紫SU7 MAX,并表示“會繼續支持小米”。
? 圖源:@新浪熱點
這兩起事件,一個讓大家質疑小米汽車的安全性和智能駕駛技術,一個又引發了關于事故營銷的爭議,就像兩顆重磅炸彈,讓小米汽車的輿論環境變得異常復雜。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小米和雷軍還能像以前那樣高調嗎?顯然不太可能了。
在這個信息傳播飛速的時代,一件小事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更何況是涉及到人命的重大事故。
小米汽車之前憑借雷軍的個人IP和強大的營銷,收獲了大量的關注和訂單,可一旦出了問題,這些關注就會變成質疑和指責。
這次SU7事故,就讓小米深刻體會到了輿論的壓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為了避免再次引發輿論危機,小米和雷軍不得不謹慎行事,低調一些,減少不必要的曝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小米YU7在車展上“爽約”了,但小米也沒閑著,玩了一招“曲線救國”——每天送5000頂棒球帽。
? 圖源:微博@閑侃科技
這頂棒球帽,可不只是一頂普通的帽子,它可是小米的營銷利器。
網友曬帽打卡的UGC內容,無形中給小米做了免費廣告。
這種“低成本高互動”的玩法,反而更契合小米現階段的需求。既維持熱度,又避免過度承諾。
銷量逆勢上揚
產品力才是硬通貨
截至2024年底,小米SU7上市首年銷量約13.69萬輛,這個數據遠超同期新勢力“蔚小理”(蔚來1.13萬輛、小鵬1.66萬輛、理想3.26萬輛),甚至和特斯拉國產首年銷量(14.8萬輛)幾乎持平,累計交付更是突破20萬輛,第二個10 輛僅用119天,比首個10萬輛的229天縮短近一半時間,這份“小米速度”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2025年3月,小米SU7單月交付量達29,244輛,不僅連續第五個月突破 2 萬輛,更在中大型純電轎車市場超越特斯拉Model 3(25,938輛)。
? 圖源:懂車帝
這一成績得益于SU7標準版的持續熱銷(占比約80%),以及2月27日發布的SU7 Ultra的訂單拉動。
然而,在3月31日-4月6日這一周,也就是“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完整首周,小米汽車銷量僅為0.5萬輛,排名下降3位至21名,創下近兩個月以來的最低周銷量。
在這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小米汽車的銷量數據就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出市場對它的態度。
但從整體趨勢來看,小米汽車銷量依舊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在第15周和第16周(上周),小米汽車周銷量便回到了0.6萬輛以上的表現,分別為6280輛和7200輛。
? 圖源:微博
這說明什么?說明小米汽車的產品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在我看來,這就是產品大于營銷的最好例證。營銷固然重要,它能讓產品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但最終決定消費者是否買單的,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性能和體驗。
小米汽車前期高調營銷,確實吸引了大量的潛在客戶。但如果產品不行,這些客戶也只是一次性的,不會成為回頭客,更不會為小米汽車帶來口碑傳播。
而現在小米汽車在低調行事的情況下,銷量依然不錯,就是因為它的產品在安全性、智能化、性價比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當然,我不是說營銷就沒用了。
營銷就像是給產品穿上漂亮的外衣,能讓它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但如果衣服里面是個“草包”,那再漂亮的衣服也沒用。
小米汽車現在的策略就很明智,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適度營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產品力和服務水平上。
這樣既能避免過度營銷帶來的負面效應,又能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小米汽車的誠意和實力。
YU7的“大考”,是交付
咱們再把目光轉回小米YU7,這可是小米汽車今年的重頭戲。按照計劃,YU7將在6-7月上市,市場對它的期待值很高。
但從目前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來看,YU7上市后面臨的產能問題不容樂觀。
4月11日,有汽車博主爆料,小米SU7累計鎖單量突破43萬輛,其中2025年新增訂單約18萬輛,但實際交付量僅為21.6萬輛,仍有超過21萬張訂單等待兌現。
從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來看,就能知道小米汽車目前面臨的產能壓力有多大。
小米汽車官方消息顯示,鎖定訂單后,小米SU7標準版預計47-50周交付、小米SU7 Pro預計45-48周交付、小米SU7 Max預計42-45周交付。
這意味著,如果消費者現在下單,差不多要等一年才能提到車。
? 圖源:小米汽車小程序
就算是等車時間最短的小米SU7 Ultra,也需要18-21周(等待時長超過4個月)。
這漫長的等待時間,就像一把鈍刀,慢慢地消磨著消費者的耐心。很多人可能一開始興致勃勃地交了定金,結果等了幾個月還沒提到車,心里就開始打退堂鼓了,甚至有些急性子的直接就退單了。
產能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小米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
小米汽車目前只有一期工廠投產,即便開啟24小時雙班生產,月產能約2.4萬輛,面對源源不斷的訂單,也還是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小米YU7如期上市,訂單量肯定也不會少,那交付問題只會更加嚴峻。
小米要解決產能問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需要加快工廠建設和擴產進度。小米正在擴建二期工廠,預計今年6月竣工,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壓力。
但工廠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竣工到正式投產,再到產能爬坡,都需要時間,在這期間,產能緊張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
? 圖源:微博@雷軍
另一方面,供應鏈的穩定也至關重要。汽車生產涉及到眾多零部件供應商,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車的生產進度。
就拿英偉達Thor芯片來說,首次流片失敗,量產時間推遲,這就給小米YU7的生產帶來了不確定性。
從SU7到YU7,小米汽車的策略已從高調炫技轉向悶聲練功。
這種轉變背后,是小米對輿論風險的規避。
如今YU7作為首款SUV,承擔著“沖銷量+拓市場”雙重任務,小米寧可先當“閉嘴玩家”,把精力押注在產能和品控上。
因為對小米而言,交付速度、品控穩定性、售后體系才是最好的營銷。
至于YU7能否復制SU7的成功?
答案或許藏在李肖爽的那句自信回復里:“別著急,該來的會以最好的狀態來。”
*編排 | 三木 審核 | 三木
品牌最新資訊,盡在【首席品牌觀察】↓↓↓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