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4月24日電 (郭維瑾)渤海之濱春潮涌,津沽大地思政新。4月23日,天津市實踐育人工作現場會暨“背包里的大思政課”大中小學一體化實踐行動推進會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報告廳召開,來自本市教育系統、文物系統、研學實踐基地(營地)及文博場館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的新路徑。
會議現場。人民網 郭維瑾攝
會上,市教委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處處長楊明按照“四個學段”分別部署了實踐行動的工作安排:小學階段開展“我給周總理敬個禮”活動,所有小學生畢業前到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或周恩來總理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開展一次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初中階段開展“我給新時代代個言”活動,開設《行走的大思政課》地方課程,成建制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高中階段開展“我為奮斗者點個贊”活動,鼓勵學校帶領學生尋找并采訪在不同領域默默耕耘、勇于追夢、奉獻社會的勞動者、創業者、奮斗者,記錄其感人故事,形成作業成果;大學階段開展“我為新征程獻個策”活動,鼓勵學生深入了解天津城市的發展與變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天津工業大學、河西區教育局等單位圍繞深化“大思政課”建設和館校共建工作進行了交流發言。
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彬介紹,該區創新“文物+故事”的敘事模式,繪制發布和平區革命文物和紅色資源地圖,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打造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育人實景課程,讓革命文物穿越時空,成為“思政教材”。
河西區教育局副局長馬建偉表示,該區堅持協同共育,不斷推動館校師資交流,一方面,邀請博物館講解員、“五老”專家、勞動模范、先進人物作為思政課特聘教授和實踐指導教師;另一方面,支持教師參與革命文物主題展覽和主題宣教活動,構建館校合作的大師資體系。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作為重要的紅色陣地,我們將努力講好偉人與天津的故事,打造具有津派文化內涵的‘大思政課’,推出‘我給周總理敬個禮’研學教育活動、‘1+N’(即1堂大思政課+N個主題)教育課程。”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王笑琦介紹說。
海河兩岸,春風化雨。在天津,思政教育正走出校園,融入城市肌理,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信仰的種子,綻放出絢麗的精神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