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浙江寧波的一個商賈家庭迎來了一名男孩。
誰也沒想到,這個孩子未來會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眼睛”——為導彈裝上銳利的視線,守護祖國的領空。
他叫陳敬熊,名字里帶著父輩對“敬天法祖、熊羆之士”的期待,而他的一生,卻與冰冷的公式、精密的天線緊緊相連。
陳敬熊的少年時代并不順遂,戰火紛飛中,他輾轉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和兩所高中,甚至兩度因戰亂失學。
但命運沒能澆滅他的求知欲,1943年,他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后又攻讀電訊專業碩士學位。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舊中國任人欺凌,只因科技落后?!?950年,他帶著一腔熱血北上,進入北京郵電部研究所,從此與國防科技結緣。
1957年,一紙調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陳敬熊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當時,中國正仿制蘇聯P-2導彈,代號“1059”。
蘇方提供的圖紙殘缺不全,關鍵技術更是諱莫如深。
導彈天線被稱為“導彈的眼睛”,若設計失誤,整個系統將淪為“盲箭”。
陳敬熊沒有退縮,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攻關,最終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簡化了復雜的天線設計公式。
這一成果不僅讓“1059”導彈成功飛天,更打破了國外專家的理論壟斷。
1965年,一場更艱巨的任務降臨。
美軍的U-2高空偵察機頻繁侵入中國領空,而我國仿制的“紅旗一號”地空導彈卻因天線誤差屢屢失手。
錢學森親自點將:“毛主席說,U-2打不下來,他睡不著覺!”
陳敬熊帶著團隊扎進實驗室,半年內完成上百次試驗,最終發現誤差源于“二次本征模”干擾。
改進后的天線讓十多個瀕臨報廢的裝備“起死回生”,成本驟降,性能飛躍。
1967年,“紅旗一號”首次擊落U-2,中國防空力量從此挺直腰板。
這項成果在1987年斬獲國家發明一等獎,成為他科研生涯的巔峰之作。
20世紀70年代,他投身相控陣雷達研究。
當時國際學界普遍認為雷達“盲區”源于天線輸入電納無限大,陳敬熊卻通過理論推導提出相反結論——問題出在輸入電導為零。
這一發現為國產雷達設計掃清障礙,相關成果獲國防科工委重大科研二等獎。
80年代,他又將數學中的“香農采樣公式”引入天線方向圖計算,使衛星通信地面站天線的旁瓣降低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之外,陳敬熊更是一位“播種者”。
在人才匱乏的年代,他首創“導師帶徒弟”模式,手把手培養青年才俊。
他要求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甚至因學術問題當面質疑國際權威。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他捐出積蓄在北京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助力物理學科發展。他說:“科技自立才能自強,這需要一代代人接力。”
2022年3月16日,101歲的陳敬熊院士與世長辭。
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卻用無數個日夜的公式推導、車間蹲守,默默編織起中國空天防御的“金鐘罩”。
從“1059”到“紅旗系列”,從相控陣雷達到衛星通信,他的足跡刻在共和國最艱難的科技長征路上。
這位百歲老人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是:“要相信科學,誰對就聽誰的?!?/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