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之際,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各占一方,稱帝稱王。由“楊吳”演變而來的南唐政權即是其中之一。
受頻繁的戰爭影響,南唐政權的轄區并不固定,但其總體以“淮南江西”為基本盤,最北只能控制到海州(現江蘇連云港),而不曾染指過膠東半島區域。(注:南唐為了尋找盟友對抗中原王朝,曾多次派遣使者走海路繞過膠東半島北上聯絡契丹。)
(▲五代后晉時期的各方勢力示意圖,膠東半島登萊二州在中原王朝控制下,圖片來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不過,筆者近來查閱《資治通鑒》時偶然發現,南唐雖未管轄過膠東,卻也任命過一位“萊州刺史”。其原文稱:
“(南)唐主嘉廖偃、彭師暠之忠,以偃為左殿直軍使、萊州刺史,師暠為殿直都虞候,賜予甚厚。”
這一事件,具體發生后周廣順元年(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冬十月,其背景是:原本割據湖南的“馬楚”政權連續爆發兄弟內訌,與之相鄰的南唐乘虛而入,派軍進占其統治中心潭州(長沙),“馬楚”君臣多數選擇歸降,其中就包括了原衡山縣守將廖偃。
根據《十國春秋》記載,廖偃,系虔州人廖匡圖之子。廖匡圖精通文學(《全唐詩》收錄有其詩文),被“馬楚”政權創始人馬殷招募為天策府學士。在父親的熏陶下,廖偃從小也飽讀詩書,深明春秋大義。長大后,他先擔任文職(秘書郎),后轉為武將,出任衡山指揮使。
廣順元年九月,馬希萼、馬希崇兄弟發生內訌,前者失利,被后者送往衡山縣安置,并暗示當地將領將之殺死。但廖偃認為馬希萼為其故主,不愿做背主負恩之事,便與其叔父廖匡凝商議起兵,聯合另一將領彭師暠共同扶持馬希萼為“衡山王”。后來,在南唐的軍事壓力下,馬希萼率領麾下文武離開湖南,前往金陵朝見李璟(當時在位的南唐皇帝),廖偃也跟隨在內。
對于這些新降之臣,李璟分別給予了不同的待遇。廖偃因對故主馬希萼不離不棄而被視為忠貞之士,所以受到李璟的青睞,得到了“左殿直軍使兼萊州刺史”的官職。
膠東半島既然不屬南唐管轄,那李璟為何又要授予廖偃“萊州刺史”的官職?這一點,史無明載。推測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南唐雖未控制膠東,但一直以唐朝后繼者自居,因此,授予臣下“萊州刺史”的職務,具有宣示主權的象征意義,昭告外界自己不忘北方。其二,南唐的實際轄區并不算小,可當時各州刺史多半沒有空缺,而李璟又想給予廖偃刺史待遇。在這兩種因素的交織下,廖偃最終被任命為“萊州刺史”。
不過,任命雖正式下達,但廖偃顯然無法真正到達萊州主政。因此,其“萊州刺史”的職務只能算是掛名性質的“遙領”。倘若沒有另一個職務“左殿直軍使”來支撐門面,廖偃的處境想必會有些尬尷。
但好在未過多久,因為南漢進攻湖南、前線告急,李璟便將廖偃的職務由“萊州刺史”調整為“道州刺史”(湖南地界,鄰近嶺南)。
回到湖南之后,受到南唐禮遇的廖偃也算是盡忠職守。廣順二年冬,郎州方面的王逵派軍攻打潭州,廖偃協助南唐大將邊鎬在城中抵御。因眾寡不敵,南唐方面最終放棄潭州,廖偃在撤離時被亂兵所殺,一生就此收場。(本文作者:隋翔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