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前夕,傳出一個讓所有打工人痛心的消息,某地猿輔導員工于近日在25樓的工作場所猝死,公司緊急調休一天,等打工人第二天上班時,進出需要密碼。相關部門4月24日回應,尚未收到公司和家屬的工亡認定申請。該事件激起不少打工人憤怒,“呼喚八小時工作制,嚴格監督控制加班!“、”呼喚取消補課,這是一大毒瘤“
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殘酷現實:這個本該培育希望的行業,正在吞噬從業者的生命。從2023年被曝光的“上廁所需報備”管理爭議,到如今員工猝死后的緊急調休、封鎖消息,教育產業化列車轟鳴向前的背后,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在資本齒輪下的喘息。知情人透露,這位老師連續18天從10點上班到晚上12點,去世前一天還在加班。(
教育資本化:販賣焦慮的人先被焦慮擊垮
“剛培訓兩天我就跑了,這哪是教書,簡直是流水線監工。”一位猿輔導離職員工的控訴,撕開了在線教育光鮮的外衣。據《正在新聞》調查,2年前該公司存在單日強制加班超6小時、分秒監控工作流程等現象,而這一切被包裝成“戰時狀態”——畢竟在“雙減”政策后,幸存的教育機構需要更高強度的人肉電池。
諷刺的是,這些機構一邊制造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焦慮,一邊將教師異化為24小時在線的輔導機器。評論區@一朵櫻花巧醬 的留言令人心驚:“連續加班10天到凌晨,左側胸痛到蹲樓道哭。”當教育淪為資本游戲,最先崩潰的往往是傳遞知識的人。
技術之殤:數字鐐銬下的“教育血汗工廠”
猿輔導引以為豪的“智能管理系統”,在員工口中卻是另一番模樣:報備系統精確到每分鐘的如廁記錄,算法排班割裂正常生理節律,知識付費浪潮下的“續報率”指標壓得人徹夜難眠。這哪里是技術賦能?分明是福柯筆下的“全景監獄”在教育領域的復刻。
更荒誕的是,這種壓榨被套上“奮斗者協議”的糖衣。就像評論區@湍流的雪 所說:“拒絕加班就被砸飯碗,我們早被馴化成自愿上膛的子彈。”當教育機構用監控攝像頭和日報制度管理教育從業者,所謂的“科技+教育”創新,不過是在建造教育界的數字血汗工廠。
維權困境:一場關于教育本質的行為藝術
勞動監察部門至今未收到工亡認定材料,這本身就是一出現實主義荒誕劇。在猿輔導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三重異化:企業用“彈性工作制”規避法律,社會默認“教培就該拼命”,而從業者在“保住工作”與“保住性命”間艱難抉擇。評論區@兔兔綿花糖 的質問振聾發聵:“過勞死何時能入刑?”
這種困境恰是教育異化的終極映射——當教育變成純粹的商品交易,教師就成了可替換的零件;當課堂變成流量戰場,育人初心自然讓位于續費KPI。就像那位猝死員工生前可能反復聽到的:“家長花3000塊買課,你就得提供相應時長的服務!”
讓教育重新觸摸人性的溫度
日本2014年實施的《過勞死防止對策推進法》或許能給我們啟示:當某企業半年內出現2例過勞死案例,政府有權強制介入整改。而在芬蘭,教師日均工作時長不超過6小時,卻創造出全球領先的教育質量。這些案例證明:保護教育者就是保護教育本身。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智能監工系統”,而是建立教育行業勞動保護白名單;不是鼓吹“凌晨三點的備課燈光”,而是設定在線教育服務強制離線時間;不是用算法切割教師時間,而是重建“備課-教學-反思”的完整育人周期。
勞動節前夕的這場悲劇,恰似一記重錘敲在所有人心里。當猿輔導的服務器繼續轟鳴運轉,當教育焦慮依舊在家長群蔓延,我們是否想過:那些被葬送的年輕生命,或許本該在講臺上點亮更多孩子的未來?
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生命對話,而不是數據與數據的冰冷交互。在這條被資本和技術異化的賽道上,是時候按下暫停鍵了——畢竟,一個需要教育者以命相搏的行業,培養不出真正面向未來的人才。正如那棟被多重密碼鎖住的寫字樓,打開教育困局的密碼,或許就藏在“尊重生命”這四個最樸素的漢字里。(源自正在新聞等媒體)
你認為勞動法是不是應該在所有行業得到強制實施?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