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說,前些天臨睡前,家里又上演了一出“家常戲”——
老大在客廳大聲嚷嚷:“那是我的餅干,還給我!”說完,他一把就將弟弟推倒了。
老二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寶媽剛想訓斥,婆婆從廚房探出頭,說了一句:“你是哥哥,讓一下怎么了?”
那一刻,寶媽突然愣住了。
這話,她小時候聽得太多了。每次弟弟惹她,她反擊了,就會有大人說:“你是姐姐,要讓著他。”
但從來沒有人問她:你是不是也很委屈?是不是也需要抱一下?
現在輪到她當媽了,她卻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最怕的,并不是孩子打架,而是我們自己像極了那個曾經埋怨的“大人”。
她問:老大總打老二,真的是“老大的問題”嗎?
一:為什么老大總打老二?
很多媽媽都會問:“我家老大怎么老喜歡打弟弟妹妹?”
可其實,孩子的“打”,不只是簡單暴躁的“欺負人”,而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本能回應”。
①權力與情緒的混合表達
孩子小小的身體里,也有著洶涌的情緒。
尤其是老大,他雖然大一點,但也只是孩子,語言能力還沒完全發展。
他們不太會說“我不高興”“我吃醋了”。但他會說:“你走開!”或者直接動手打人。
對他們來說,打弟弟妹妹,不是因為恨,而是因為心里有個“不公平”的結,在那兒擰著。
尤其是當他委屈,卻還一直聽到“你是大的,要讓著小的”時,他的“不公平感”就更強烈了。
說不出來,那就只能用“行為”,來爭取一點點控制感。
誰都想在家里有一點點“主導權”,不是嗎?
②爭寵心理:愛被分了,安全感沒了
對父母來說,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份愛;但對孩子來說,多一個人,就是“我不再是唯一”。
一位媽媽分享說,她家老大在弟弟出生后,變得很不開心,有一天突然問:“媽媽,你什么時候把弟弟還給醫院?”
當我們整天圍著弟弟轉、對弟弟更耐心時,老大就像是被“冷落在舞臺一角的演員”。
沒人再關注他的眼神、聽他講完那一段關于幼兒園的事。
他會打弟弟,只是因為他覺得:你們是不是更愛他,不愛我了?
③模仿父母的處理方式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其實特別會“學大人”?
如果平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喊叫、批評、否定。
比如弟弟搶玩具,我們大聲制止哥哥:“你不能推弟弟,不然我打你啊!”
那么下一次,他也會對弟弟說:“你不許動!不然我就打你!”
孩子在“打人”這件事上,并不總是“攻擊者”。
他有可能只是復制了他所看見的“權力模型”——被壓制時,就用更強硬的方式壓回去。
二:這樣做,會導致他們一輩子“關系差”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大人不小心的應對方式,在悄悄制造“兄弟姐妹的敵意”。
以下3種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間的關系變差。
①誰動手誰就錯
當孩子打起來時,家長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先罵打人的那個”:
“怎么又打人了?你就不能讓一下?”
聽起來像是在維護秩序,實則忽略了沖突的起因。
有時候,是弟弟先搶玩具,或者不停地挑釁,但因為弟弟年紀小、不太會表達,所以我們往往下意識站在“小的”一邊。
時間久了,老大會覺得:“你從來不問為什么,只一味偏心。”
那么,他自然而然地,會怨恨那個讓他受委屈、還被父母偏心的老二。
②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懂事
“你要讓弟弟妹妹”,這是最容易“傷老大”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以為,這是在教孩子善良、有責任心。
但其實,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他還沒有“道德高度”,只有“我有沒有被看見”的感受。
如果孩子總是被要求“你要讓著他”“你是哥哥,不可以計較”,他會慢慢學會:“我的需要,媽媽是不會管的。”
他可能會變得冷淡、暴躁,甚至開始故意“欺負”弟弟妹妹,以此來證明——我也可以掌控些什么。
③只糾正打人行為,不理解背后情緒
我們太想讓孩子“乖”了,所以當他們打人、發脾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
“你再這樣,以后不帶你出門了!”
“誰要再打架,這周就別想看動畫片!”
可是,孩子真的懂“你為什么生氣”嗎?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我又被否定了。”
孩子不是天生會表達情緒的,我們要先接住他們的感受,才有可能讓他們聽得進去“道理”。
比如說:“你是不是很生氣?媽媽在,咱們說說,發生了什么。”
很多時候,一句“你是不是覺得我更喜歡弟弟了?”比一整段訓話更能讓孩子放下小拳頭,重新靠近你。
三:想要孩子不打架,這樣處理才是關鍵
養育多個孩子,關鍵不是讓他們永遠不打架,而是——教會他們怎么表達、怎么愛,也教會我們自己怎么平衡和引導。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對錯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不是真的壞,而是不會表達情緒。
老大可能不是“討厭弟弟”,而是“媽媽又抱弟弟,心里酸了”。
如果你一上來就說:“你怎么又打人!”老大只會覺得:“我就是壞孩子。”
不如換個方式——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可以告訴媽媽,而不是打人,好嗎?”
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我懂,我也接得住。”
?給老大專屬時間
老大最怕的,不是媽媽偏心,而是媽媽變了、不屬于他了。
我們可以每天給他10分鐘,哪怕只是一起疊衣服,一起吃塊水果,對他說一句:“現在是媽媽只屬于你的時間。”
這種“只屬于我”的感覺,會撫平他心里的不安。
?公平 ≠ 一模一樣
很多媽媽說:“我都一視同仁啊。”
但真正的公平,不是所有人都一樣,而是每個人都得到自己需要的。
老二需要的是被照顧,而老大,需要的是被信任、被尊重。
我們可以試著在弟弟哭鬧時,安慰哥哥說:“弟弟現在還不會說話,所以他需要多抱一會。你已經會說話啦,我真為你驕傲。”
這句話,比千百句“你是哥哥要讓著他”更有力量。
我們總以為孩子打架是“調皮”,是“性格不好”,是“哥哥不懂事”,卻很少去想——
他們為什么會動手?是不是在用最笨的方式,表達“我不被看見了”?
這時,哪怕只是一句溫柔的解釋、一次認真的傾聽、一個屬于老大的專屬擁抱,都會在孩子心里種下“我被愛著”的種子。
有了這份安全感,他們才不會爭著搶愛,而是學會分享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