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特朗普在媒體前對中美之間的關稅政策再次作出調整,表示考慮降低關稅,并且削減幅度可能達到一半左右,同時提出了相關條件。針對這一表態,中國方面以十個字作出了回應,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財長隨后卻發出“警告”。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關稅“過山車”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策略堪稱國際經濟領域的一場“表演秀”。從高達145%的“天價關稅”,到傳聞中計劃削減50%-65%的關稅方案,美方的反復無常讓企業苦不堪言。
不過,在4月23日這一天,特朗普宣布將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但附帶了一些“前提條件”,即希望與中國達成協議。有趣的是,在談判過程中,美國顯然仍試圖占據主導地位。
根據美聯儲2025年4月發布的《褐皮書》,全美提到“關稅”的次數多達107次,“不確定”一詞出現了89次。這兩個關鍵詞如同陰影籠罩著制造業、零售業和農業。企業被迫縮短定價周期并增加附加費用,而消費者則在漲價前搶購汽車和非耐用品,國際游客數量也因此下降。
更令人玩味的是,白宮一方面聲稱“無意單方面減稅”,另一方面卻私下向盟友暫緩征收所謂的“對等關稅”。這種對自己寬容、對外強硬的做法連美國媒體都忍不住調侃。
以美國中西部制造業為例,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透露,由于從中國進口的鋼材關稅翻倍,其生產成本上升了18%,不得不裁員10%以維持利潤。
零售巨頭沃爾瑪也發出警告,如果關稅持續下去,年底節日季的商品價格可能普遍上漲5%-7%。美國農民同樣陷入困境,大豆出口量因中國轉向巴西采購而大幅下滑,聯邦補貼只能彌補部分損失。
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是否留任的問題,以及特朗普對降息的急切要求,進一步暴露了美方在“極限施壓”策略下的經濟焦慮。
普通美國民眾的感受更為直觀,加州一位家庭主婦算了一筆賬,過去一年,家電價格上漲12%,服裝漲了9%,甚至連孩子用的鉛筆都貴了1美元。
特朗普說關稅讓中國買單,但實際上最后掏錢的還是美國人,她在社交媒體上的吐槽獲得了數萬點贊。這種民意的微妙變化或許可以解釋為何白宮急于釋放“減稅信號”,卻又拉不下臉主動妥協。
美式“圍堵”與中方的“反包圍”
眼看關稅大棒效果有限,美方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布局“孤立中國”的戰略。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議員代表團穿梭于柬埔寨、日本和越南,特朗普甚至要求75個暫緩加稅的國家“限制對華貿易”。
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這種冷戰式的操作顯得格格不入。中國對美市場的依賴度已降至11%,與歐盟、東盟的貿易額持續增長,更是15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美國的拉攏行動并未取得預期成果。印度雖然答應加強美印防務合作,但在貿易領域依然堅持多邊平衡政策,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對華出口逆勢增長14%。
中方的應對策略明確且務實,通過訪問東盟三國、深化與歐盟對話鞏固朋友圈,加速內需市場培育和產業鏈升級。2025年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首位。
華為、比亞迪等企業憑借技術創新,在芯片、電池等領域突破瓶頸。正如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所言,保護主義沒有出路,脫鉤斷鏈只會孤立自己。中國的立場非常清晰,用十個字概括就是:“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p>
當美方還在沉浸在“定規矩的一方”幻想時,中國商品早已通過“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駛向更廣闊的天地。2025年,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2萬列,將義烏的小商品、重慶的筆記本電腦源源不斷運往歐洲。
東南亞的榴蓮、中東的石油、非洲的礦石則通過海南自貿港進入中國市場。這種雙向流動的經濟活力,正是美式圍堵難以撼動的根本原因。
美財長轉頭威脅
4月23日,貝森特在演講中提出了一項備受關注的“恢復全球金融體系平衡”計劃。他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已經偏離了初衷,變成了偏離使命的機構。
他尖銳批評IMF過度關注氣候變化和性別議題,卻忽視需要批評的國家,矛頭直指中國。他還提出,世界銀行不應再向一些經濟體系成熟的國家提供貸款。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貝森特批評IMF的同一天,該組織發布報告,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歸咎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指出美國當前關稅水平已達1909年以來最高。
IMF成立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最初目的是維護國際貨幣穩定,如今卻被美方指責“不務正業”。貝森特要求IMF回歸“批評成員國經濟政策”的本職,但卻選擇性忽略了事實。
IMF近年來對美國的批評也不少,2024年曾警告美國債務規模接近35萬億美元,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邏輯,讓IMF處境愈發尷尬。
對于世界銀行,貝森特同樣不留情面,稱其向已畢業國家發放貸款是資源浪費。他特別點名中國,指責世行將中國列為發展中國家是荒謬的,并威脅凍結對世行4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這種既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又不允許中國享有權益的雙重標準,暴露了美方試圖通過金融話語權施壓的真實意圖。
世界銀行的貸款標準并非固定不變,根據世行2025年最新評估,中國人均GDP雖已超過1.3萬美元,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環境治理等挑戰。貝森特的指責更像是政治作秀,畢竟,美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占比超過15%,若真想推動改革,何必用“斷供”來威脅?
這場關稅拉鋸戰,實際上是一場關于全球經濟規則主導權的較量。美方試圖用“減稅條件”換取中方讓步,用金融威脅迫使中國屈服,卻低估了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的戰略定力。
從IMF的“打臉”報告到《褐皮書》的悲觀預警,從盟友的觀望態度到美國企業的怨聲載道,種種跡象表明:揮舞大棒者,終將被大棒的重量反噬。
當中美兩艘經濟巨輪在博弈中逐漸找到新的平衡點時,或許正如達里奧所說,這場美麗的再平衡需要的不是威脅與對抗,而是平等與智慧。畢竟,全球經濟的大海,容得下所有船只乘風破浪。
主要信源
美媒放風: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大幅下調對華關稅,削減幅度可能超過一半——觀察者網2025-04-23
特朗普稱或將“大幅降低”對華關稅,外交部: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澎湃新聞2025-04-23
美聯儲“褐皮書”:107次提到“關稅”,89次出現“不確定”,多地區前景“顯著惡化”——界面新聞2025-04-24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中美有望達成“重大協議” 應共同推進全球經濟再平衡——金融界2025-04-23
美財長不痛快:IMF和世界銀行,與中國走太近——觀察者網2025-04-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