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主動適應和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動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教學、科研、管理與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開了“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交流座談會。理事長、校長王萬均在座談會上圍繞“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強調全校必須樹立“AI+教育”的系統思維,構建覆蓋人才培養全鏈條、科研創新全維度、管理服務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體。要識變應變、搶抓機遇,干字當頭、主動作為擁抱AI。
適應新趨勢,把握新機遇。各二級學院響應迅速,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組織教職工參與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活動培訓及相關活動,通過系列舉措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學會高效利用AI工具獲取教學資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應用視野,培養創新思維。重慶工程學院各二級學院院長、專家教授也在這場“智慧盛宴”中找尋破題之法,構建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學創新與實踐的時代答案。
軟件學院
院長 周龍福
為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院將會需要根據行業目前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學院各專業招生計劃。從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建設、加強教學改革等方面綜合施策,積極謀劃。一是要加大行業企業調研,找準實際崗位需求及能力標準,同時新增AI能力模塊,形成AI+專業格局,從而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是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一方面更新專業課程體系,合理設置AI能力課程,包括AI通識課程和AI專業課程;另一方面要在專業核心課程中融合AI應用案例、項目,加大AI應用案例庫、項目庫建設。三是學院成立AI應用小組,統籌學院AI教學研究,以及教師培訓。同時督促考查教師學習AI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如機器學習、大數據模型等;鼓勵教師將AI技術融入教學,積極探索混合式、研討式、師/生/機三元交互等教學模式,綜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應用能力等。總之,學院要抓住人工智能新機遇,多措并舉,為學院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副院長 李華平
人工智能浪潮引發的教育革命性變革持續深化,軟件學院積極推進系統性革新:學科建設方面,進步優化學科方向,深入行業調研,根據行業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學院專業招生規模;同步推進人才培養方案革新,突破傳統分崗位群培養框架,創新性重構“專業+行業應用”的微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依托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精準對接重點行業構建3-5個模塊化微專業課程模塊;以重工數科智能教學平臺為載體,構建AI通識教育模塊+專業智能課程體系+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三維教學AI課程;全員賦能教師隊伍,要求全體教師必須掌握AI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
副院長廖寧
我們正處于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重塑社會結構與教育生態。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推動教育范式轉型的核心動力。傳統教學方式正在逐步失效,無法將AI融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教師將被邊緣化;不具備AI素養與思維能力的學生也將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教育者必須正視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能力的引導者,主動學習并應用大模型等前沿技術,不斷提升教學創新力與面向未來的引導能力。面對AI驅動下的時代加速,我們要成為乘風破浪的“沖浪者”,而不是被浪潮裹挾的“落水者”,在主動擁抱AI變革中推動教育實現高質量躍升與深層次重構。
副院長吳平
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既要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推動教育形式的創新,也要堅守教育的本質,通過扎實推進“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使AI技術與專業基礎充分融合,用AI提升全校師生幸福感,培養有智慧、有溫度、有擔當,適應“人機共生”時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我們所面臨的真正挑戰,不在于追趕技術迭代的速度,而在于在教學變革中守護那些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脆弱性”——正是這些看似低效的情感共鳴、哲學困惑與試錯成本,構成了我們區別于硅基智能的終極壁壘。
計算機與物聯網學院
院長助理 孫令翠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生態。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理念,積極推進AI融合式互動教學,構建高效個性化學習模式勢在必行。借助智學重工平臺AI輔助系統,打造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流程智能教學閉環,不僅可拓展學生學習時空維度,更通過AI引導式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雙向賦能。在AI實踐中同步提升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智能時代培養兼具專業素養與數字智慧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創新路徑。
電子信息學院
副院長 景興紅
人工智能推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深度轉型與升級,技術融合創新加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但同時對高校人才培養也帶來很多挑戰,包括崗位結構重構,技能需求升級。電子信息學院將堅持培養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線,進一步梳理電子信息類人才能力規格;構建“電子信息+AI”課程模塊,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融入“AI工具”屬性;變革AI+課程教學范式,在項目案例制、啟發引導式、評價改革方面繼續深化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師AI能力素養,引導教師注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學院將主動求變,以積極的心態的擁抱人工智能時代變革。
智能制造學院
副院長 陳成瑞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深刻重塑工業智能化生態,以DeepSeek為代表的本地化AI部署技術,為工業大模型、數字孿生、協作機器人等領域的落地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必須準確把握人工智能在知識、工具和培養模式變革方面對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帶來的深遠影響,面對產業變革,我們初步調整提出了“精控制、懂制造、會軟件、知算法”的能力培養目標,更好與崗位層次有效對接,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和環節,以自動化、機器人、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逐步完善“AI+制造”知識能力交叉融合,探索創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推動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柔性引智機制、教師技術資格認證等舉措拓展師資隊伍建設和升級路徑,逐步轉型培養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工程師,力爭打造“AI+智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性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