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主動適應和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動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教學、科研、管理與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開了“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交流座談會。理事長、校長王萬均在座談會上圍繞“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強調全校必須樹立“AI+教育”的系統思維,構建覆蓋人才培養全鏈條、科研創新全維度、管理服務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體。要識變應變、搶抓機遇,干字當頭、主動作為擁抱AI。
適應新趨勢,把握新機遇。各二級學院響應迅速,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組織教職工參與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活動培訓及相關活動,通過系列舉措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學會高效利用AI工具獲取教學資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應用視野,培養創新思維。重慶工程學院各二級學院院長、專家教授也在這場“智慧盛宴”中找尋破題之法,構建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學創新與實踐的時代答案。
數字藝術學院
教授 陳娟娟
王萬均理事長的講話為專業擁抱AI變革指明了方向。結合“611”規劃,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新設“智能視覺設計”專業方向。優化課程體系,增設AI通識與強化“AI工具+設計”的專業課,增加實踐課比例,培養學生利用AI進行創意設計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學方式,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訓練設計專業群AI小模型,優化知識圖譜,利用AI工具開展翻轉課堂、混合課堂教學及項目制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優化師資結構,加強教師AI應用能力的培訓,推動理論型教師向實踐型轉型。此外,利用國科大合作培養,探索藝術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路徑,培養AI技術應用于數字藝術創作的人才。通過這些舉措,保障專業緊跟時代步伐,培養適應AI時代的創新人才。
新媒體電商學院
教授 張小玲
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與AI技術融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與AI技術融合前景廣闊。在內容創作方面,利用AI的自然語言生成技術,可以快速生成新聞稿件、文案等初稿,學生只需進行潤色和審核,提高創作效率。同時,AI圖像和視頻生成技術可用于制作新媒體視覺內容,如虛擬主播、創意短視頻等。數據分析上,借助AI算法分析用戶行為數據,精準把握受眾喜好,優化內容推送策略。課程設置上,增設AI在新媒體應用的課程,如AI內容創作、新媒體數據分析與AI等,讓學生掌握前沿技能,培養既懂新媒體又懂AI的復合型人才。二、教學和管理利用AI。教學中,AI可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AI為學生推薦適合的學習資源和練習,提高學習效果。智能輔導系統可實時回答學生問題,輔助教師教學。在管理方面,AI用于教學質量管理,通過分析教學過程數據,如課堂互動、作業完成情況等,為教師教學改進提供依據。學生管理上,AI分析學生行為數據,提前預警學業困難或心理問題學生,以便及時干預。同時,利用AI優化課程安排和教學資源分配,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學性。三、人才和機制調整保障。人才方面,教師需加強AI技術培訓,提升AI應用教學能力。學校可引進具有AI背景的專業人才,充實師資隊伍。機制上,建立AI教學應用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應用AI技術,將AI應用成果與教師績效掛鉤。同時,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增加AI應用能力考核,引導學生重視AI技能學習。學校還應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AI應用能力,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保障。
建筑工程學院
智能建造專業帶頭人?教授?朱曲平
AI正在重塑土木工程行業,聚焦“AI+工程應用”,智能建造專業構建“智能+”模塊化矩陣課程體系,強化數字孿生建模與智能決策能力;建設智慧工地實驗室,并引入AI輔助設計、融合BIM+AI算法的智能建造云平臺等,打造“項目+AI”驅動的“虛實聯動”實踐課堂;建立AI教學動態評估與反饋系統,通過機器學習分析系統,動態生成學生能力數字畫像;組建“學術導師+AI工程師”雙師團隊,并深化與頭部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利用AI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土木建筑智能化轉型升級輸送“懂技術、精應用、能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管理學院
副教授 朱鳳
避免被AI 革命的“教師自我革命”。首先是革“教師角色”的命:教師角色定位重構,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能力的塑造者”。其次是革“自我認知”命。加強自我學習,實現教育理念、技術素養、學科知識、教學能力的動態更新,多方面提升個人能力。 再次是革“教學模式”的命。創造性探索“AI輔助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高階引導”的三維教學模式,促成教學相長。最后是革“課程建設”命。構建“智能輔助、自主探究和能力訓練”三維課程體系,推進課程內容迭代、教學方法更新、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保證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確保老師自己在AI的革命浪潮中不被AI革了命。
基礎學院
數學教研室主任 教授 趙戰興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大學數學課程作為基礎學科,需積極進行變革。首先,調整課程內容,將AI相關的數學知識融入教學,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改變教學方式,利用AI工具開展個性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特點,精準推送數學學習資料,提升學習效果。同時,結合AI技術開展數學建模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此外,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AI應用能力,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舉措,推動數學課程與AI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貢獻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授 胡海燕
思政課是思想性,理論性強的課程,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發展,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思政課教師,更要面對挑戰,擁抱機遇!利用AI工具豐富教學形式,通過智能分析學生反饋優化教學內容,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增強課堂互動性。同時,思政課教師還需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在信息洪流中辨別真偽,樹立正確價值觀。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思政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是“思政課要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溫度,要有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人類復雜的思想、情感、意志的高度”。AI能提供知識,卻無法替代教師的情感共鳴和人格感染力。我們要以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去觸動學生,在技術浪潮中守住育人初心,讓思政課既有“科技感”,有思想、有情感,更有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情感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