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主動適應和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動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教學、科研、管理與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我校召開了“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交流座談會。理事長、校長王萬均在座談會上圍繞“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強調全校必須樹立“AI+教育”的系統思維,構建覆蓋人才培養全鏈條、科研創新全維度、管理服務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體。要識變應變、搶抓機遇,干字當頭、主動作為擁抱AI。
適應新趨勢,把握新機遇。各二級學院響應迅速,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組織教職工參與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活動培訓及相關活動,通過系列舉措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學會高效利用AI工具獲取教學資源、拓展AI工具在教育中的應用視野,培養創新思維。重慶工程學院各二級學院院長、專家教授也在這場“智慧盛宴”中找尋破題之法,構建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學創新與實踐的時代答案。
軟件學院
虛擬現實技術專業負責人 副教授 劉嘯天
當下,人工智能確實對高校乃至整個教育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促使了產業的再次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也變得更高,作為虛擬現實技術專業負責人,以下是我對人工智能變革的思考與規劃:1.針對企業人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由于人工智能的影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有下降趨勢,且對于人才的專業能力卻逐步提升,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采取一個專業方向,對接一個企業,前期做好人才需求調研,努力促成行業龍頭企業合作,直接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2.主抓專業綜合素質教學,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通過對重慶當地多家企業的調研,當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兩種,一種是普適性多數崗位需求,一種是綜合素質體現的需求,普適性崗位大多針對單一職業技能,雖然目前需求量仍然巨大,這種崗位需求量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逐年降低,另一種則是企業迫切需求的崗位,也就是所謂的“一崗多能”,不但有優秀的專業技能,在整個產業鏈需求中也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各項需求。基于以上原因,學校則更需要培養從溝通-策劃-設計-研發的復合型人才。
教授 李中學
面對AI技術革命,學院將圍繞“軟件工程+AI”與“數字媒體+生成式技術”雙主線實施三大戰略:重構課程體系,新增機器學習等AI核心課,打造AIGC技術應用模塊;創新教學模式,推行“教師主導+AI輔學+項目實戰”三元模式,完成課程智能化改造,實施“項目貫通制”教學;升級師資能力,將鼓勵教師參與AI培訓和學術交流,提升教師的AI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同時引進具有AI背景的高端人才,優化師資結構。通過構建一支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學院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
教授柏森
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態,需以辯證思維把握機遇與邊界。AI作為教學助手具有雙重屬性:其應用既是必然趨勢,又存在天然局限。大模型雖能高效完成知識整合、課件設計等任務,但在師生情感互動、價值觀引導等教育本質層面難以替代教師。面對變革,應采取“擁抱+探索”策略:教師需提升AI素養,利用工具優化教學設計,實現“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目標;學生應在教師引導下合理使用AI輔助學習,通過人機思維碰撞培養批判精神,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更要保持獨立思辨能力。教育機構應構建人機協同新模式,既發揮AI的知識處理優勢,又堅守人文教育的核心價值。
副教授譚光柱
在AI時代,正如王萬均理事長所言,我們正處于一場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這場革命將對教育和其他眾多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面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重慶工程學院采取了“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的戰略,積極適應變化,目標是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作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的教師,積極調整自身定位,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利用AI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實踐技能的發展。我也希望能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項目,借助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擁有強大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計算機與物聯網學院
副教授 楊業令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AI正重塑計算機類專業建設新格局。主動布局“AI+X”專業融合體系,通過構建智能化專業課程體系,重點推進三大核心建設:一是打造“智慧型雙師型”教師團隊,加強AI教學能力,提升教師智能教育素養;二是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AI+專業課程”的新型教學場景;三是建設產教融合創新中心,聯合頭部企業共建AI實訓基地,搭建真實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場景,強化AI數據安全意識和科技倫理思維。構建“技術賦能+價值引領”的雙螺旋培養模式,培育具有交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電子信息學院
博士、副教授 楊潔
人工智能大力推動教育領域發生深刻變革,需從多方面規劃以應對智能時代專業教育的發展。1.專業建設與AI融合方面,結合電子信息類專業知識點眾多、理解難度較大等特點,深入引入AI技術,利用AI輔助原理課程教學,提升學生認知度;同時增設AI實踐應用課程,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復合型人才。2.在教學與管理方面,AI可助力教師精準教學,通過分析學生數據,動態掌握學生知識和能力實際情況,以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AI能簡化教學工作任務,如智能成績分析統計等,提升教學管理效率。3.人才與機制方面,加強教師AI實用應用技能培訓,熟練掌握各類適合專業教學的AI工具,提升其教學能力與角色適應性;同時,全面整合優化智能時代人才培養體系,以知識儲備和技能需求為重要抓手,注重引導基于AI的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此外,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應用AI技術,推動學校和學院的教育創新與發展。
智能制造學院
教授申愛民
人工智能正重塑高等教育生態,智能制造學院將緊扣“六調整一保障一突出”戰略,按照“精控制、懂制造、會軟件、知算法”的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深化AI與專業教育教學的融合。在課程體系建設和改革中,將盡快實施 AI的教育教學,并利用AI科學設計理論和實踐及交互體系,打造“智能工廠”實踐平臺。教學實施中,通過教師們的努力,在自身提高和完善基礎上,利用AI完善課程資源配置和建設、改進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效果、實現以實際成果和收獲的教學評價精確化。同時,通過AI賦能實行教學改革,力求新突破,讓使學生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