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mRNA技術的春風,眼看著再度吹起。
大洋彼岸,曾在大流行中風頭無兩的Moderna,近期宣布2027年有望推出首款腫瘤mRNA疫苗;海的這邊,Biotech云頂新耀則透露,其個性化腫瘤疫苗已完成首例給藥,通用型腫瘤疫苗申報FDA IND。
后COVID-19時代,mRNA領域亟需一場偉大的全面勝利,為自己接下來的前景證明。而腫瘤疫苗這個曾幾度受挫的大藥市場,顯然成為不少玩家的優選項。
隨著探索推進,產品商業化節點近在眼前。但想要從中分一杯羹,仍需厘清一些關鍵問題。
1
新的敘事
有目共睹,是COVID-19將mRNA疫苗技術從概念推向大規模市場應用,催生了一大批“新神”。
例如,被輝瑞相中的BioNTech,后來確實讓它賺得盆滿缽滿。2022年,憑借COVID-19 mRNA疫苗,輝瑞攬獲高達378億美元的營收。Moderna也不例外,在其產品的推動下,同期錄得184億美元銷售額。
問題在于,COVID-19終究是過去了。
2020年以來,行業見證了太多棋差一招、滿盤皆輸的案例。就連輝瑞、Moderna這些搶灘成功者,也不得不在瘟疫之后,在財報和股價的壓力下,考慮巨輪的轉向。
盡管Biotech陸續出清,一批被高高捧起的明星公司迅速銷聲匿跡,但這大概并非mRNA技術的問題。事實上,2024年,Moderna就成功推出了RSV mRNA疫苗,為自己打開了第二條銷售增長線。
只不過,比起COVID-19來說,RSV能給到Moderna的空間還是太小了,mRNA產品也仍需更多的突破,例如在抗腫瘤市場。
mRNA靈活高效的模式,更容易應對腫瘤的抑制性和個體的差異化,在其他技術手段無法介入下形成的天然空窗,mRNA腫瘤疫苗順其自然成為企業的著力點。
有專家學者指出,mRNA技術是進一步補充腫瘤治療武器庫的后備力量。腫瘤免疫治療近年來非常火熱,CAR-T細胞療法、PD-1已經走入公眾視野,但它們只對一部分腫瘤有效,例如CAR-T目前主要治療血液瘤, PD-1對肺癌僅有20%左右的療效。如果想進一步擴充腫瘤治療的武器庫,需要腫瘤疫苗等新技術,“目前有很多腫瘤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前景還是很好的”。
盡管暫時無法和巨人比肩,縱觀國產mRNA腫瘤疫苗賽道,亦是一派百舸爭流。
年初至今,國產mRNA疫苗企業相繼迎來里程碑事件:
? 1月,北京啟辰生生物首款治療原發性腦膠質母細胞瘤的mRNA-DC腫瘤疫苗正式啟動I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
? 3月6日,云頂新耀個性化腫瘤疫苗EVM16完成首例給藥;
? 3月10日,新合生物依托AI技術研發的個性化新抗原治療性mRNA疫苗XH001臨床試驗申請獲CDE受理:
? 3月下旬,星銳醫藥個性化腫瘤疫苗STR-V005完成首例患者給藥;3月24日,云頂新耀通用型現貨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4獲FDA IND批準。
國內mRNA腫瘤疫苗主要在研企業(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國產mRNA腫瘤疫苗已經拉開競跑序幕,如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更考驗企業的底層技術。
2
技術為王
可以確定的是,mRNA疫苗相較于傳統癌癥疫苗有著顯著優勢,包括高效誘導保護性免疫反應、副作用較低且生產成本更低。
但mRNA疫苗成藥,面臨著兩個關鍵性問題:穩定性差、體內遞送困難。
首先,mRNA作為長的單鏈核苷酸,序列非常不穩定,容易發生斷裂,在質量控制和生產上難度頗高。其次,因為它的不穩定性,極易被人體內和空氣中的RNA酶降解,如何穩定地將其遞送至靶細胞成為另一難點。
新合生物自主研發的核心平臺NeoCura AI ALPINE通過整合腫瘤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及蛋白質組學數據,結合干濕實驗閉環驗證,將新抗原預測能力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為個性化治療奠定了技術基礎。并依托AI與RNA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成功攻克了新抗原預測精度、mRNA遞送系統穩定性及規模化生產等關鍵挑戰。
攻克底層技術,并轉化為自己的專利,正在成為行業共識。
靶向遞送系統是mRNA技術產業化的關鍵一環,也是該領域新藥研發中最容易出現的“短板”之一。為打破LNP遞送系統的國際專利壁壘,威斯津生物首創新一代mRNA遞送系統。
威斯津生物聯合創始人宋相容稱,新一代mRNA遞送系統通過多氮可電離脂質替代已上市的LNP中的單氮可電離脂質,結合中心組合設計策略,進而提高LNP的靶向性、體內安全性和貯存穩定性,開創出mRNA藥物遞送的全新技術。該技術于2023年8月獲得美國專利授權;2024年,多氮可電離脂質再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站在中國生物醫藥的DeepSeek時刻,AI理所當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mRNA技術背后所涉及的巨量蛋白、基因、轉錄和代謝組學數據,天然地和AI做一個強有力的結合。AI輔助抗原設計和序列優化對疫苗的蛋白表達量、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水平,疫苗的有效性、穩定性、成藥性、專利保護性,以至于最后的臨床數據,和真實世界保護效力和安全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業內專家直言,對于小分子研發來說,AI是個可選項,但對mRNA尤其是腫瘤疫苗,AI是個必選項。
這也體現在新合生物不久前獲批臨床的XH001注射液。該疫苗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患者樣本進行深度突變譜分析,再運用自主研發的NeoCura AI ALPINE腫瘤新抗原預測平臺篩選高免疫原性新抗原序列
也正是在AI技術加持下,云頂新耀突破mRNA序列設計優化、高效遞送系統構建等關鍵技術瓶頸,推動mRNA腫瘤疫苗進入臨床階段。
公開資料顯示,云頂新耀自主研發的“妙算”系統(EVER-NEO-1)已迭代至第三代。通過深度學習優化mRNA序列設計,將傳統18個月的研發周期壓縮至數月。其新抗原預測準確率甚至超越國際頂尖機構,在臨床前模型中免疫原性捕獲率高達79.3%。
3
路徑之辯
在支付體系與商業化的雙重枷鎖下,mRNA企業天然要面對腫瘤治療的個體化需求與高昂的成本之間的矛盾。個體化和通用型兩種策略,便成為商業化博弈下不同的路徑體現。
個性化定制和通用型設計是目前mRNA腫瘤疫苗開發比較主流的思路。具體而言,個體化腫瘤疫苗針對單個的病人,確定新生抗原后使用mRNA技術進行編碼,最后回輸到病人體內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個體化腫瘤疫苗制備過程長,且成本過高,所以產生另一種思路,即通用型腫瘤疫苗。
個性化新抗原腫瘤mRNA疫苗因精準靶向個體腫瘤特異性抗原,成為精準醫學的候選者,但在實際應用中面臨新抗原鑒定的復雜性和資源消耗,從而限制其廣泛應用。
基于此,通用型疫苗開發策略為癌癥免疫,提供了一種廣泛適用的潛在治療框架——不僅能夠省去冗長的抗原鑒定篩選過程,進一步縮短治療周期,還有望通過選擇臨床常見的病原體抗原,惠及更廣泛的癌癥患者。
但是,個體化和通用型二者并不割裂。
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認為,幾乎沒有企業可以從頭完全避開對個體化腫瘤疫苗的探索,只有積累足夠多的樣本數據才能為通用型腫瘤疫苗做準備,通用型腫瘤疫苗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他從產業邏輯角度分析,個體化腫瘤疫苗因為個體腫瘤抗原免疫特性的區別,潛在市場較為有限,且研發成本過高會影響其商業化后的可及性。通用型腫瘤疫苗潛在市場更為廣闊,但在廣譜抗原的選擇上需要研發者做“數學題”,如何選擇藥物覆蓋的抗原表達。
“從個體化走向通用型是趨勢,這需要一個過程。”柳丹表示,在這個過程中,現貨型腫瘤疫苗或許是個不錯的探索,“現貨型主要強調的是常規藥物的邏輯,患者來了就能打,不需要等待生產時間。通用型一般對應的是個性化,前者是對某群腫瘤類型或者攜帶某些個突變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的,后者針對個人定制。”
從理論上講,現貨型腫瘤疫苗靶向多種腫瘤相關抗原,適用范圍更廣,可以針對多個癌種且適用于不同階段的癌癥患者,而由于批量生產成本也會低很多,甚至可能低于單抗藥物,因此頗具競爭力。
由于識別腫瘤特異性突變并預測個別HLA等位基因對應新表位的高難度,全球現貨型mRNA腫瘤疫苗研發仍處于早期階段。Moderna、BioNTech等巨頭多處于I/II研究階段,進展緩慢,國產進展也均處于早期階段。
不過,另一方面,這意味著國產企業幾乎與海外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正如宋相容所言,“follow只會讓別人搶占先機,只有自己做First-in-Class、做全球首創,才有機會獲得話語權并構建核心競爭優勢。
市場上尚未出現腫瘤mRNA疫苗,業內共識是,這屬于時間問題。在第二屆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與投資大會上,mRNA企業創始人回愛民接受同寫意論壇發起人程增江的現場訪談時表示,“整體來說,我覺得有個四五年時間,mRNA腫瘤疫苗會實現上市突破。”
—結語—
當一把萬能鑰匙出現時,沒人會拒絕它的誘惑。
腫瘤mRNA疫苗的研發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也是一場接力賽,賽道里奔跑的選手們遠沒有撞線。
在生物醫藥周期冷熱交替中,mRNA企業更應鍛造前瞻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執行落地能力,在工具革命與思維躍遷雙重共振下,迎接屬于自己的春暖花開。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