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鼎湖區桂城街道,糯米冚被與鼎湖裹蒸一樣聞名遐邇,是當地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它歷經數百年歲月沉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獨特的制作技藝更是憑借十二道精細工序,烹制出令人唇齒留香的傳統風味。
糯米冚被成品。 圖片均有受訪者提供
追溯糯米冚被的起源,要回到鼎湖區桂城水坑一帶。過去,鼎湖人民制作裹蒸時,常因包裹用的柊葉短缺,剩余的糯米、綠豆、豬肉等食材被心靈手巧的主婦們充分利用。她們加入臘味、米漿、蔥蒜等食材,層層疊加后蒸制,成就了這道美味糕點。因其制作與食用便捷、味道絕佳,很快在鼎湖、高要、端州等地廣泛流傳。
“兒時,每逢制作裹蒸時,媽媽就會做上一道糯米冚被美食,每次一上桌,就把大伙饞得直咽口水,口感豐富的味道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糯米冚(蓋)被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梁國柱說,糯米冚被是水坑一帶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的傳統美食,其外祖母是第一代傳承人,守藝超過70年,母親陳嫦承母技藝,是第二代傳承人,后傳給姨媽陳三嫦,是第三代傳承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喜歡上制作糯米冚被,傳承傳統制作技藝。
彼時,糯米冚被都是節日的美食,偶有拿到市場上售賣。這幾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重視、挖掘和保護發展,梁國柱也想推廣這一傳統美食,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兒時的味道和當地風味。2024年,梁國柱和姨媽加入肇慶市得肇皇裹蒸粽有限公司,成為糯米冚被的主要制作者,該傳統美食得以規模化發展。并通過“線上+線下”推向更廣的市場,收到不錯的反響。
“制作糯米冚被,每一道工序都飽含著傳承者的心血,經過不斷摸索和總結,制作糯米冚被需要經過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不能亂,才能做出地道的味道?!绷簢f,制作工序極為考究。備料是起始步驟,要將各種食材準備齊全并仔細清洗。浸米能讓糯米充分吸收水分,為軟糯口感奠定基礎。綠豆要煲熟,輕輕一戳可以成沙,芋頭要用花生油炒出金黃色,而整個過程中,火候的把握直接影響食材的風味。
工作人員在制作糯米冚被。
他特別強調:“加糯米和芋頭時,要不停翻炒,防止粘鍋,同時要根據食材呈現出的樣態,調整火力大小。加入綠豆和糯米芋頭一起翻炒,能讓各種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而面漿的加入,不僅增加了糕點的黏性,還賦予其別樣風味。”
剛出爐的糯米冚被,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瞬間勾起人們的食欲。糯米軟糯香甜,芋頭口感綿密,綠豆的清爽與臘肉的醇厚交織在一起,層次豐富。油炸或煎煮后的糯米冚被,外皮微微酥脆,與內部軟糯的食材形成鮮明對比,口感更加豐富多樣,讓人回味無窮。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品嘗到糯米冚被,讓這份傳統風味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绷簢f道。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