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快樂教育”,不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自信地說:“我有屬于自己的光。”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話題,叫做過度糾正。
生活中,許多家長認為,教育的關鍵就是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對于那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小毛病也會斤斤計較、過于挑剔,對孩子稍有不滿就嘮叨不停。
我們似乎有點操之過急,就好像我們不開口,孩子就永遠不會做得更好。
事實上,當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上時,這些缺點反而會被強化。
不停地糾正孩子,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魔音。
01
過度糾錯,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維模式
我們都有過陪孩子練字的經歷,當孩子字寫得不好看時,有的父母忍不住地糾錯:
“這一橫歪了,那一撇太斜了。”
不斷糾正字跡工整度,孩子可能從此喪失了練字的自信和熱情——既然練字總是會收到批評,拒絕練習反而是一種安全的選擇。
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在專注做某件事的時候,旁邊有人指指點點,你也會畏手畏腳,想要停下眼前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在糾錯的時候,還會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負面標簽,如“笨手笨腳”“粗心大意”“不用心”……
不知不覺,原本一個小問題,就真的變成了“大問題”了。
這就是過度糾錯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依賴外部反饋:孩子會在行動前先看父母臉色
削弱試錯勇氣:孩子自主嘗試意愿下降
形成固化錯誤認知:我就是這般粗心,做錯也很正常
事實上,孩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練習。低年級的孩子,因為本身感統不協調、認知水平等因素,很難避免一些低級的問題出現。
過度糾錯是一種負面關注,是一種“缺陷視角”,將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不足上,就像用紅筆在紙上圈出每一個錯誤,最終在孩子心里刻下"我寫不好"的自我認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糾正的能力。
有的事情孩子一開始確實做錯了、做不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可以改正自己的問題。
一個2歲的孩子看到小狗,會說:“是汪汪!”,隨著認知發展,到了3歲時,他們很自然地自動修正為:“是小狗”。
孩子成長中的大部分小問題都可以通過孩子的自我糾正來改變。
如果大人總是介入孩子自我糾正的過程,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因為他們一直在接受現成答案和指導。
總是在小事上糾正孩子,反而可能讓缺點固化為難以改變的模式。
同理,當我們持續關注優點時,優點也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
還是拿練字來說,如果你說:“這一豎寫得真直,這個捺筆很有力度”,通過捕捉并強化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就會指引孩子朝著"我可以寫得更好"的方向前進。
這是一種積極的、正面關注,大腦會對被關注的部分產生強化反應,通過這樣持續地發現和強化優點,孩子會逐漸把每個筆畫都寫好。
02
過度糾錯,會引發孩子焦慮和痛苦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作者將那些習慣性指責、易怒且嚴厲的家長歸類為“挑剔型父母狀態”。
這類父母往往不會抑郁和痛苦,但他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
網上曾經有篇熱門帖子,一位博主在麥當勞吃飯,剛好看到旁邊有位媽媽不停嘮叨年輕的女兒:
“你口紅顏色太深了!你這樣打扮好看嗎?”
“你口紅不好看,耳環太大了!”
“你口紅太深了!你問問大家這樣穿好看嗎?”
“你口紅能擦掉嗎?你這種打扮好像變態,心理有問題一樣!”
面對母親無休止的挑剔,女孩終于崩潰,突然從包里掏出化妝品,發瘋似地往臉上涂抹。
目睹女兒瘋狂舉動,媽媽的反應卻是:“你真的是瘋了,我就說你精神不正常……”
被父母無休止地糾錯、挑剔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往往積壓著無法言說的絕望。
這種絕望不會消失,只會在某個臨界點爆發,就像這個突然在臉上涂抹口紅的女孩一樣,她試圖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反抗。
遺憾的是,父母意識不到問題所在,反抗最終換來了“有病”、“瘋了”的標簽。
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最初往往來源于父母的反饋。
如果家長經常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批評、否定孩子,就是在不斷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你不行,你不好。”
孩子也開始相信:
“我做什么都是錯的。”
“別人都比我強。”
“我不值得被喜歡。”
長期處于這種心理狀態的孩子,很容易發展成低自尊人格——他們習慣自我否定,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心態會讓他們陷入持續的焦慮和痛苦。
03
過度糾錯,養出一個越來越沉默的孩子
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天真爛漫的時光——他們像小尾巴一樣黏著父母,眼睛里閃著崇拜的光,小嘴里總有說不完的童言童語。
那時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是無所不能的超人。
可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變得沉默,不再嘰嘰喳喳地分享心事。
這種沉默,看似是成長的必然,實則是無數次失望累積的結果。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往往會站在一種絕對正確的立場,不斷地提醒孩子的問題和毛病,費盡唇舌就為了說服孩子要聽話、要好好學習。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在交流中總是被對方不斷糾正、指責,那么傾訴的欲望就會逐漸消失,長此以往,親子關系的和諧就被耗盡了。
正如有人說:“親子溝通,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因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從來不是一場辯論賽,不需要決出勝負。
當孩子鼓起勇氣開口時,他們期待的從來不是評判和說教,而是被理解、被接納的溫暖。
04
孩子的成長,需要容錯空間
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孩子都需要關注。
這種關注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孩子不同的生命狀態——
當鏡中反射的是挑剔與指責,孩子就會蜷縮成怯懦的影子;
當鏡中充滿欣賞與鼓勵,孩子就能舒展成自信的模樣。
那些終日被負面評價包圍的孩子:
“我怎么這么笨”
“我總是搞砸事情”
“我不值得被愛”
而沐浴在積極關注中的孩子:
“我可以試試”
“犯錯也沒關系”
“我做得不好,但不影響我值得被愛”
養育的真諦,在于用包容的目光注視那個不完美的生命,他們會任性哭鬧、會闖禍搗蛋、會固執己見。
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孩子才需要成長。
而那些成長路上的小錯誤,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可愛嘗試。
允許犯錯,孩子才能學會擔當;給予寬容,孩子才會懂得自愛。
這世上從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地愛著。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