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犧牲的高級指揮員,很多人第一印象浮現腦海的是東野炮兵司令員朱瑞。其實,在前期的華東戰場上,也有這樣一位戰場犧牲的高級指揮員——時任華野副參謀長的張元壽。
提到張元壽這個名字,乍一聽起來都會感到陌生,畢竟了解過解放戰爭歷史的人大都會將華野副參謀長的身份與另一位指戰員張震緊密聯系在一起。
晚年的張震將軍(右)
不過,張震出任副參謀長是在華野分兵后的1948年3月間,主要是替代指揮外線兵團作戰的參謀長陳士榘來輔助粟裕統籌戰事。這一點,有些類似于抗戰時期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替補參謀長葉劍英指揮華北八路軍前線抗戰的經歷。
言歸正傳,回到我們要講述的主人公張元壽身上來。與陳士榘、張震等人不同的是,張元壽既非政工干部,又非軍事干部,更像是負責后勤的專職干部。但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崢嶸歲月,后勤工作者往往因身處幕后的特殊性而容易被多數人忽略。
時至今日,這種慣性思維依舊存在于我們腦海中,似乎一提起解放戰爭,普遍印象都是幾大野戰軍高層指揮的大兵團作戰,殊不知,后勤保障工作的意義并不亞于任何一場大戰的勝利。
當然,張元壽的特殊價值也正體現在“后勤”二字上面。1928年3月,15歲的張元壽隨福建籍共產黨人鄧子恢、郭滴人等參加了在龍巖舉行的“后田暴動”,隨后奉命回鄉組織農民運動并建立蘇維埃政權。
紅軍時期的張元壽(后排左二)
至1931年11月,先后歷經赤衛隊長、排長、連長、團經濟委員會主任的張元壽,調任紅35師軍需處長,自此之后,他基本再未離開過后勤崗位,成為我軍名副其實的“后勤工作創始人”。
抗戰爆發后,張元壽調任軍委供給部部長,隨即代表八路軍赴漢口參加國府主持召開的后勤會議。尷尬的是,這邊會議剛一結束,另一邊就收到日軍占領潼關、無法原路返回延安的消息。沒辦法,張元壽只得就近前往新四軍軍部“化緣”。
得益于此前積累的后勤工作經驗,張元壽在成立之初的新四軍隊伍里發揮出關鍵作用。
針對人員分散、難以聚集和各類物資糧餉短缺的難題,他加緊調集人力、物力,在交通發達的青弋江上游章家渡地段成立了總兵站并自任總兵站站長,用最短的時間通過該兵站建立起四通八達的交通線,繼而從全國各地征集物資、兵源等。
雖然許多交通線都處在敵占區和國統區,但因張元壽提前籌劃得當,加之在統戰方面下了功夫,所以在物資征調、轉運過程中基本沒發生什么大的意外,反而讓新四軍在“十面埋伏”中逐漸發展壯大。
年輕的新四軍戰士
“皖南事變”后,張元壽與軍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夏征農一起突圍脫險,不久后新四軍得以重建,張元壽調任二師五旅參謀長。盡管職務較以前有了明顯變動,但張元壽的工作重心依舊放在后勤工作方面。
在政工方面,他向當地飽受日軍和反動派襲擾的群眾宣傳我黨的各項抗日政策和群眾政策,揭露敵人陰謀造謠、污蔑的種種惡行,積極教育爭取大多數群眾;在經濟方面,做好部隊糧食物資供應的同時,注意解決當地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溫飽問題,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
不僅如此,在抗戰進入艱難時期后,部隊籌糧也面臨著空前困境,張元壽在組織生產的同時,主動帶頭在秋收時節下地撿糧食,并反復告誡全旅官兵:
“眼下正處在抗戰艱苦階段,物資非常短缺,而敵、偽、頑又經常來騷擾破壞,因此我們指戰員的生活都很艱苦。現在老百姓掉在稻田里的谷粒爛掉很可惜,把它拾回來,可以補充我們的‘伙食’,還能增強節約觀念,減輕群眾負擔。”
抗戰時期征調糧食的八路軍戰士
一時間,“參謀長帶頭下地撿糧食”的消息不脛而走,在當地被廣為流傳成一段佳話。
抗戰勝利后,張元壽被派往華中軍區出任副參謀長一職。不過,這次他的使命重心依舊放在軍區后勤工作方面,協助司令員張鼎丞和政委鄧子恢等人分管后勤。及至1946年夏季的蘇中戰役期間,張元壽組織后勤力量為指揮員粟裕、譚震林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持。
此后的兩淮保衛戰中,粟裕等人指揮部隊北上,張元壽主動留在后方指揮物資轉移和安置工作,個中危險性早已不言而喻,但肩負后勤主管職責的他又很難不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放其中。
等到華中與山東兩大野戰軍合并后,張元壽出任華野副參謀長一職,繼續肩負后勤保障的重任。只不過,剛剛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保障體系的張元壽,正欲再接再厲,卻隨即遭遇了一場飛來橫禍。
1947年2月,面對國軍南北對進的“魯南會戰”計劃,時任華野司令員的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決心以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為誘餌,吸引南線國軍進攻,而華野主力則伺機北進,尋機殲滅南下萊蕪的李仙洲集團。這樣一場規模化的戰役,自然少不了后勤力量的保障支持。
影視作品中的陳毅與粟裕
整個萊蕪戰役期間,張元壽動員當地支前民工超過17萬人,不僅晝夜不停、源源不斷的將糧食、肉、油及醫藥物資送到作戰一線,同時在充當開路向導、架橋先鋒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連陳毅都忍不住盛贊張元壽一句:
“見到軍隊吃、穿、用的事就抓,他是我們的后勤專家。”
同樣,作為全權指揮作戰的副司令員粟裕也有著類似的感同身受,只要有張元壽在,自己便可以全身心、無后顧之憂的投入到軍事指揮上來,稱其為最得力助手絲毫不是什么夸張。
遺憾的是,萊蕪戰役勝利結束后的張元壽,在與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周俊鳴一道赴周村采購物資并查看國軍戰場遺留物資的路上遭遇敵機空襲,34歲的張元壽在此次襲擊中不幸中彈犧牲,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隨后,在周村召開的張元壽追悼會上,陳毅滿含悲痛的代表華野向老戰友致悼詞:
“張元壽同志是我軍優秀的后勤專家,為革命鞠躬盡瘁,貢獻了他的一生。”
位于福建永定的張元壽烈士事跡陳列室
作為我軍后勤工作的重要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如果沒有這次犧牲,張元壽大概會在日后名列開國將星的同時,同黃克誠、洪學智等人并列出現在人民解放軍后勤戰線的光榮建設崗位上。
斯人雖已逝,英魂伴千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