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車、路、云、網,構建數據驅動的車路協同運營體系;探索交通大模型算法,通過分析環境和交通流數據預判、推演,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當前,科學技術在交通領域的落地應用,正逐步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近年來,我國瞄準智慧交通前沿,以科技創新驅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成績顯著。例如,我國在基于大模型的汽車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發展迅速,拓寬了車輛運行設計域(ODD)范圍,有效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在市場推廣和應用速度等方面可圈可點。我國不少車企已實現大模型技術在感知、規劃和控制領域的應用,部分企業已具備全棧端到端智能駕駛能力。
不過,對照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足,關鍵技術研發滯后;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協同機制薄弱,導致技術轉化率低,未能有效推動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不同地區和企業在技術實施上存在一定差異,等等。對此,應多措并舉加速“智慧化”,讓人們出行體驗更便捷更美好。
完善創新指標體系,加大交通科研經費投入。交通科技創新指標體系主要反映創新要素投入水平、新技術應用、創新產出成效、創新環境等情況。要堅持重點突破,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應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堅持各部門協同融合,推動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科技創新資源融合,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加強資金和項目統籌。設立專項基金,強化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的經費支持,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為相關技術研發應用提供資金保障。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泛應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和新工藝,研制先進的軌道交通車輛和控制系統、智能汽車和節能減排技術、民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智能船舶等載運裝備,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和安全性。增強人、車、路耦合機理和車路協同控制等基礎理論研究,通過集成應用先進的信息、通信、傳感、控制等技術,使人車路間相互作用關系以新方式呈現。(趙光輝 唐 魏)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