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徐匯區天平街道立足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特色,聚焦“簡潔、美觀、實用、安全”四大原則,在沿街公共道路創新推進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破解老舊小區充電難題,為歷史風貌保護與民生安全需求融合提供示范。
風貌融合,打造“隱形”充電設施
針對風貌保護區建筑風格統一、沿街空間受限的特點,天平街道聯合相關專業規劃設計團隊,對充電設施進行定制化改造。在外觀設計上,采用低飽和度色彩及素雅藝術圖案,與周邊歷史建筑外立面風格相協調;結構上采用立柱式安裝,減少對人行道空間的占用;功能上集成智能掃碼、過載保護、防水防雷等模塊,確保設施簡約實用且安全性達標。首批試點的高安路48號集中充電設施,通過“隱形化”設計實現設施與梧桐掩映的街景渾然一體,獲得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充電設施設計圖
需求導向,科學布局充電網絡
以“步行3分鐘充電圈”為目標,天平街道通過“一查二定”精準施策?!耙徊椤笔遣槊芏?,街道對轄區老式里弄小區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充電缺口開展地毯式摸排,繪制“充電熱力圖”。“二定”,一方面是定點位,結合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充電需求,優先選取沿街隱蔽區域、綠化帶邊緣等非視覺焦點區域布設集中充電設施;另一方面是定標準,嚴格執行充電口與車輛1:2配建比,新增256個充電插口,覆蓋14處沿街點位,惠及居民1000余戶。通過騰挪空間向沿街面馬路邊“見縫插針”進行安裝建設,既保留弄堂原有風貌肌理,又實現社區服務功能升級。
充電設施實物圖
多元共治,構建長效安全生態
天平街道通過建立“建管宣”一體化機制,構建對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的長效安全生態。通過對充電設施后臺信息平臺的監測,實現電流電壓實時監控,異常情況自動預警,并結合充電設施使用情況,不斷優化點位布局;通過政府補貼將充電費用降至1元/6小時,降低居民日常充電成本。引導職工群體優先日間充電、居民用戶側重夜間充電,形成“雙峰互補”的用電格局,大幅提升充電設施周轉率與社區電網運行穩定性;結合歷史建筑保護知識,街道向沿街充電設施所覆蓋小區開展入戶宣傳,既宣傳了沿街充電點位和充電設施的使用方法,又強化了居民風貌保護的意識。
據統計,沿街充電設施安裝以來,街道累計整治清理飛線充電隱患163處,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率下降80%以上,實現“安全治理”與“風貌保護”雙贏。
天平街道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分布點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