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城縣鳳山鎮開設了一堂特別的愛國主義教育黨課。
當天,參與活動的人員首先瞻仰了鳳山鎮政府院內的“鳳山鎮劃定為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紀念碑”。這塊碑是1998年立的。碑上刻錄的侯信(侯駿駒)、林立、謝廷滋、張鎮道、王和琴、梁衡芳等“桂師校友”的姓名,揭開了當年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校(現桂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桂師)與柳城的不解之緣。桂林師范學院校史專家梁福根教授應邀來到鳳山,講述了桂師校友,尤其是桂師戰時服務團在柳城的抗戰歷史。
1944年10月29日,日寇開始包圍桂林,桂林告急,桂師于11月6日從百壽向三防區(當時屬于羅城縣轄區)疏散,于11月18日到達三防,在附近的村屯租住民房辦學。
1945年,抗戰勝利,桂師于9月13日回到兩江校園。
雖然只是一年時間,但期間組織的桂師戰時服務團除以文藝形式宣傳抗日外,還在古砦、沙埔、十五坡、洛崖等地,協同當地抗日自衛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4次戰斗。抗日活動范圍遍及古砦、沙埔、大埔、龍頭、太平、洛崖、鳳山等鄉鎮的數十個村屯。
梁福根教授在黨課中,特別提到了在鳳山鎮三江口犧牲的桂師校友、桂師戰時服務團演劇隊副隊長、共產黨員梁衡芳。
梁衡芳生于1920年12月9日,宜山縣(今河池市宜州區)慶遠鎮人,是家中的長女。打小就聰明能干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抗戰時期,她在慶遠中學讀書。她思想進步,喜歡穿新派西式上衣搭黑裙,剪短發,喜歡讀進步書刊,喜歡和進步人士葉飄萍(男,柳慶師范老師,地下黨員)等交往。他們將東門外標營的“水碾”處作為聚會學習的福地。在那里,梁衡芳通過閱讀進步書刊,第一次知道了“布爾什維克”,接受到馬列主義的精神洗禮。受父親的影響,梁衡芳活潑,愛好文藝,在校主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戰劇。隨著國土的日益淪陷,國難日深,鬼子自1938年初就開始的對柳州、桂林、南寧等地的轟炸,從此,梁衡芳再也無法安心讀書。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淪陷。隨后,一路日軍從廣東西進,占領三水;一路日軍南下,進攻長沙,廣西四面楚歌。11月初,廣西當局以第五路軍總司令部的名義,在接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青年學生中招收4000多名學生軍。消息傳來,梁衡芳抉擇再三,決定去報名。
一天,她背著家人,把12歲的小妹梁碧云叫到一旁說:“我去當學生軍打日本鬼去了,你不要跟爸媽講,要是爸媽問起,就講我到外面讀書去了。” 就這樣,18歲的梁衡芳從18000多名報名的熱血青年中脫穎而出,編入廣西學生軍團女生隊。1939年3月,她成為第三屆廣西學生軍戰地督導團前線工作隊員。踏上了抗日征程的她,隨隊奔赴桂南一帶宣傳抗日,開辦夜校,慰勞傷兵,搶救受難兒童,處理糾紛,清除漢奸……自此,她再也沒有回過家。
1940年7月,第三屆學生軍在隆安縣下顏圩整編。第三屆廣西學生軍里的中共黨組織奉上級命令,秘密發展了100名新黨員。梁衡芳、王和琴就是那時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
1941年8月,學生軍解散。翌年春,梁衡芳考入桂林師范學校。1944年6月,日軍沿湘桂線南侵,桂林危急。中共靈川特別支部根據廣西省工委積極開展敵后武裝斗爭和建立以桂北海洋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派特支副書記吳騰芳到桂師組織抗日宣傳隊。在桂師校長湯有雁的支持下,吳騰芳成立了“桂師暑期抗日宣傳隊”(簡稱“暑宣隊”)。梁衡芳加入暑宣隊,輾轉桂北的靈川、興安、全州、灌陽等縣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梁頑存(前)、梁福根(右一)與柳城縣鳳山鎮黨委書記韋杰一同瞻仰紀念碑,講述英雄故事。
1944年8月,日寇進犯桂林北境,學校遷至今融水苗族自治縣三防鎮繼續上課。為了宣傳抗日,學校組織成立“桂師劇團”,梁衡芳任副團長。劇團翻山越嶺,深入附近40多個寨子,巡回演出抗日歌劇《農村曲》及傀儡劇《鬼子打鬼子》等抗戰節目,并開辦夜校,教唱抗日歌曲,深受群眾歡迎。
應時任柳城縣長陳和平的邀請,1945年2月,學校在“桂師劇團”的基礎上組建了“桂師戰時服務團”,開赴柳城等地抗戰。服務團50余人,下設兩個武裝班,一個演劇隊。梁衡芳任服務團演劇隊副隊長,帶領演劇隊深入羅城、柳城、融縣三縣交界,開展武裝抗日及宣傳活動。
1944年11月,日寇侵入宜山三岔。1945年4月,融縣地下黨負責人莫矜派謝偉俊、梁衡芳到六塘、三岔聯絡劉健、周甲堅(三岔地下黨負責人)并召開乾官村集會,商議如何發動群眾奪取三岔鄉公所的槍支,可惜最終因活動計劃泄露而不得不擱淺。
1945年7月4日,已是強弩之末的駐柳城日寇全部撤往柳州。此時,正在大埔休整的服務團聞訊立刻結束休整,沿融江高度戒備地向鳳山偵察,搜索著前進。黃昏時,服務團到達鳳山隔河對岸,發現鬼子已經撤走。梁衡芳他們就進入鳳山,收復縣城。接下來的3天,他們忍受著一陣烈日一陣雨的悶熱天氣和饑渴,打掃戰場,逐街逐巷拆除鬼子的哨卡路障,封存敵人遺留的軍用物資,做好危險標志。第三天夜晚,梁衡芳和部分團員乘船渡過融江,突遭強對流天氣,在猛烈的暴風驟雨中,船只傾覆,梁衡芳、王和琴、陳德齡三人不幸落水。次日,暴雨停歇后,服務團請漁民一起,在滾滾洪水中找了一個上午,才將王和琴、陳德齡的遺體打撈上岸。而梁衡芳,大家接連找了3天都沒有找到。此時,距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僅約一個月。
在梁福根教授講述的過程中,臺下一位頭發花白的男子表情肅穆,不發一言。但在聽到“疏散至三防區的桂師為在鳳山犧牲的服務團英烈舉辦追悼會,挽聯上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時,他不禁紅了眼眶。梁福根教授介紹說,他就是梁衡芳的侄兒梁頑存,現年68歲。
梁頑存(右一)、梁福根(中)講述桂師戰時服務團的抗戰故事。
梁頑存說,大姑媽梁衡芳自18歲離家后就再沒消息。多年來,家人多方找尋她的蹤跡無果,直至2017年的一次機緣巧合與梁福根教授聯系上,這才獲知了她的一些經歷。在那個充滿白色恐怖的年代,梁衡芳或許是因為擔心連累到家人,所以,即便她回到了三岔(今河池市宜州區三岔鎮),也沒有同家人聯系——這也讓家人們為此痛心不已。這些年來,他多次帶著自己心愛的相機,追尋著梁衡芳的足跡,記錄下無數影像,在家族群里一點一點勾勒出梁衡芳的生命軌跡——在家人們的印象中,有關梁衡芳的記憶在她18歲時就戛然而止了。而今,他要重走梁衡芳走過的路,把缺失的部分補充完整:“這也是我們全家人希望的。”他說。
梁頑存(左)講述自己了解到的梁衡芳的經歷。
離開柳城,梁頑存又趕往融水苗族自治縣三防鎮,那里是桂師疏散后的臨時辦學地,桂師當年在當地培養的學生中有兩位仍健在,或許能從他們那里找尋到有關梁衡芳的信息。隨后,他將趕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查找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的《柳州日報》及《警聲》,看有沒有當年桂師戰時服務團的相關報道,以從中發現梁衡芳的身影。
以上內容為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公眾號原創作品,版權屬柳城縣融媒體中心所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主管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圖文來源:雷昕 胡宇佳 鐘英杰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值班編輯:韋成成
責任編輯:吳再麗
值班總編:馮艷芳
責任監制:徐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