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力收臺,大家腦子里可能第一時間蹦出來的是解放軍浩浩蕩蕩的艦隊、坦克,還有那鋪天蓋地的登陸部隊。但你有沒有想過,真到了那一天,最先沖向海灘的,可能不是扛槍的士兵,而是冷冰冰卻又聰明絕頂的“黑科技”——無人破障船。
無人破障艇的核心在于“探測—破障—標識”一體化流程。首先,探測系統融合了多頻聲納和短距激光掃描:多頻聲納負責在幾十米到上百米深度范圍內對水雷、沉樁等障礙物進行粗略定位;激光掃描則在水面至近岸淺水區,對鋼筋樁架、沙包堡壘等目標實現高精度成像。
研制團隊在最初樣艇中選用通用聲納模塊,測試發現信噪比較低,探測誤差超過五米。隨后他們自主研發了寬帶聲納陣列,配合新型吸波材料,探測精度提高到一米以內。
遠程操控的實現依靠艦船通信與衛星鏈路冗余設計。普通沖鋒舟只能在數百米范圍內由伴隨艇操縱,無人破障艇則可通過艦載中繼節點,將指令以密鑰加密后,通過衛星通信網絡傳達至作業艇,實現三公里以上的遠程操控。測試中途斷電或信號干擾時,可自動啟動預設返航程序,確保艇體與裝備安全回收。
破障功能則由大口徑破障彈發射裝置完成。彈藥采用高工況合成材料,能在水下保持穩定彈道,爆破威力能夠同時摧毀多種障礙。早期試驗中,設計團隊驗算過各種鋼制樁架的受力,當多枚破障彈彈片打擊時,能夠在五秒內打開一條十米寬的通道。為此,破障艇配備八聯發彈藥架,可連續發射數十枚破障彈。
從立項到首航,僅用了三年時間。平時在北部灣沿岸的測試海域完成了聲納校準、動力系統驗證和遠程操控測試;之后轉場南海,模擬復雜海流環境和熱帶雷雨天氣,最終一次性通過了水聲探測、彈道控制和自動返航三大驗收。
艇體設計上,無人破障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和雙層隱身涂層,減少雷達和聲納的橫截面。艇長約12米,寬約3米,吃水僅0.8米,可在大浪和淺灘之間自由穿梭。傳統沖鋒舟在淺海作業時容易擱淺,無人破障艇將船體比例優化,并配合可調節浮力艙,能自適應不同海況。
探測系統包括前置聲納頭、側掃聲納和激光掃描儀。前置聲納負責粗探,側掃聲納做跟進圖像拼接,激光掃描儀則在近岸和淺水區提供毫米級精度。控制端有高清實時視頻回傳,探測員可以在十秒內判讀水下障礙分布情況,并配合自動化算法快速生成清障方案。
破障裝置是其主要作業手段。八聯發彈架安置在艇體中央,上方裝填破障彈,周圍用防震支架固定。團隊研制的破障彈在水中能維持高速飛行,擊中障礙后產生定向爆破,沖擊波與彈片共同作用,極大提高了破除效率。彈藥總量可達64枚,足以保證一次作業區域內的全面清掃。
續航與耐久方面,動力系統采用雙燃料混合推進:柴油發動機加鋰電池組模式。在高速奔襲和破障作業階段,啟用柴油發動機輸出最大功率,作業間歇或返航過程中切換至電驅動,減少噪聲和熱特征。滿載情況下,破障艇可連續作業4小時,最大航程達120公里。
2019年東南沿海某聯合演習,是無人破障艇首次大規模應用。演習海域布設了模擬水雷、鋼制樁以及可動沙包堡壘,旨在檢驗障礙清除與登岸配合能力。當母艦把破障艇推入海中后,它們在無人艇指揮中心的引導下迅速散布,并按照預定航線同時作業。不到七分鐘,三艘破障艇就清掃出一條三百米長、十米寬的通道。隨后,強擊艇群和兩棲裝甲車緊隨其后,成功登陸演習沙灘。
2021年夜間演練中,惡劣氣象為測試增添難度。高濕、低光環境考驗聲納與激光系統協同。測試數據顯示,聲納探測率仍保持在90%以上,激光掃描在近岸零回波損失。作業艇回傳的視頻中,可見黑夜中只有水半米高的浪頭和艇首泛起的白色浪花,而探測標記點以綠光浮標形式依次亮起,為主力舟隊指明航線。
隨后在南海演練中,加入了電子干擾和反制設備檢驗。演練方在模擬敵方陣地布設微型無線干擾器,無人破障艇在遭遇短暫信號丟失后,自動切換到紅外定位模式并完成預設任務,證明其自主冗余性能。
過去,登陸清障需要工兵攜帶淺水爆破器材人工排雷,極易暴露目標并造成傷亡。無人破障艇的出現將危險前移,無需人員接近就能清除障礙。它們能夠在主力登陸部隊泡湯前完成“開路”使命,降低后續部隊的傷亡概率。
在現代聯合作戰體系中,無人破障艇已不僅僅是單一裝備,而是成為智能協同作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作戰開始前,無人偵察機首先升空,對敵岸防陣地、障礙物布設、水雷分布等情況進行高空偵察,獲取實時高清圖像與地理信息數據,并迅速回傳至作戰指揮中心。
指揮系統基于這些數據制定作戰方案,指令隨即傳達至無人破障艇,由其精準前出至預定區域,自動排除水下水雷、鋼樁障礙、淺灘暗礁等登陸障礙,清掃出安全通道。
此時,無人岸基戰車與兩棲裝甲登陸艦同步推進,無人戰車承擔岸灘壓制任務,登陸艦則快速輸送后續兵力和物資,三者協調推進,構成“偵察-破障-突擊”閉環作戰鏈。全過程實現零接觸、零暴露、零傷亡的“無人登陸”模式,不僅提升作戰效率,更顯著降低了人員風險,標志著兩棲作戰形態由傳統模式邁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階段。
研發團隊已在新一代破障艇中測試了折疊式導彈發射器和無人機母體接口設計。未來版本可在清障同時搭載偵察無人機,對灘頭堡壘和掩體進行二次打擊。AI航跡規劃系統也在試點中,可讓艇體在復雜環境下自主避讓水下暗礁和友軍艦艇。
無人補給艇與破障艇也實現了編隊作業:補給艇攜帶彈藥、燃油和醫療物資,一旦破障艇開辟通道,編隊即可自動登陸補給,形成人員與物資連續投送,確保登陸部隊快速擴張作戰深度。
展望未來,無人破障艇的應用場景將遠不止兩棲登陸作戰。在港口清障方面,它可迅速掃除封鎖港口的水雷與障礙,保障商船與軍艦通行安全;在海上救援中,它能夠進入高風險水域,執行搜救路徑清理和安全通道開辟,為救援力量爭取寶貴時間。
隨著人工智能、衛星導航、數據鏈通信等技術的融合發展,無人破障艇將進一步納入海軍作戰體系,成為高度模塊化、任務多樣化的作戰平臺。未來的作戰鏈條將更緊密,協同能力更強,指揮反應更迅捷,形成以數據驅動、智能決策為核心的“智械戰群”。
作為兩棲作戰“第一波打擊”的主力,無人破障艇正將人類從最危險的戰場前沿中解放出來,把戰斗強度轉移給機器。這種由“人海戰術”向“智能協同”的深刻變革,標志著戰爭方式的根本轉型,也說明,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即便面對嚴密防御,只要技術領先,突破口始終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