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燈會文化,與燈會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多達十余項。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舉辦新春燈會,讓春節更有年味兒。今年春節期間,“非遺賀新春 點亮中國燈”主會場活動特別推出國家級燈會燈彩非遺代表性項目展,來自15個省市的47件精美絕倫的彩燈作品集中亮相,展示出各地燈彩藝術的獨特魅力。
甲辰龍年豫園燈會《一夜魚龍舞》燈組
日前,中國旅游協會在四川自貢舉辦非遺燈會旅游創新發展活動,行業專家、非遺傳承人與文旅企業代表圍繞培養年輕彩燈工匠、非遺促進文旅新消費、推動非遺實現現代化表達等話題分享經驗,共話非遺燈會與旅游發展新趨勢,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與當代表達的新路徑。
01
每一盞燈都承載著文化密碼
800年前,當自貢先民鑿出第一口鹽井時,或許不會想到井架上的照明火把會演變成享譽世界的彩燈藝術。如今在自貢,每盞燈都是“行走的博物館”:從延續宋代營造法式的竹編骨架到保留唐代工筆重彩技法的蠶絲燈面、重現明代工匠智慧的瓷器捆扎。同時,享有“天下第一燈”美譽的自貢燈會正在漂洋過海,2024年組織境內燈展255場、境外燈展104場,實現文化出口額達7746.51萬美元,同比增長53.1%——這組亮眼的數據正是自貢燈會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績。“依托自貢燈會,自貢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燈產業,未來,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自貢彩燈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自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張銘說。
自貢燈會以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白蛇傳》為藍本打造的《青城雙姝》燈組
如何將彩燈與城市文化結合,打造沉浸式場景與空間,值得業界關注。在第3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總策劃設計師施飛看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實現了“從個體到情緒化空間敘事”的創新發展與“從節慶年俗到夜游經濟驅動器”的市場化實踐。通過數字光影加持、與新興消費業態相結合、與線上線下流量整合、與在地文化融合,成為全新的沉浸式演繹道具。
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古老燈會?自貢市彩燈非遺傳承人王茂森從自貢燈會的發展歷程和多年實踐中,感受到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要將傳統彩燈與現代IP、科技融合,創作出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作品,通過彩燈藝術與地方文化、環境和科技的結合,從深厚的文化中解讀傳統,釋放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學觀,把傳統的造型方法、光效運用、色彩搭配、點線面等逐一解讀,讓當代的彩燈映射出傳統的光輝。”王茂森說。
02
從民俗活動向文化IP轉型
每年春節,登城墻賞花燈是西安人文化基因里抹不去的記憶。近年來,從參與城墻燈會的游客構成來看,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海外游客參與其中。以遺址為原點,長安燈會聯動起大明宮、城墻、大唐芙蓉園三大景區。以2025年長安燈會為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用13組花燈為市民、游客鋪陳了17位唐朝皇帝在位240余年間的歷史故事。大唐芙蓉園燈會則以40組水陸花燈拉滿了“一步入上元”的氛圍。而西安城墻燈會以文化燈彩講述了38件陜西出土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長安燈會以人文為根基、以創新為動力的探索之路,構建了‘一城三展’的立體格局,融合當代審美與復古元素,形成‘文物為骨、潮流為翼’的風格。”西安曲江城墻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洋說。
西安城墻《雙龍賀春》燈組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有著1700年歷史的秦淮燈會自1986年恢復舉辦,至今已歷經39屆,累計吸引2億人次游客觀看,既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們堅持活態傳承非遺技藝、沉浸式還原歷史場景,通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非遺燈會實現了從‘民俗活動’到‘文化IP’的轉型。”國家級非遺項目秦淮燈會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舉例說,“秦淮燈會傳承千年的意義是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可以欣賞,還寄托了美好的祝愿。比如荷花燈寓意和和美美,小朋友喜歡的兔子燈則象征著揚眉吐氣。”如今,顧業亮也時常思考如何讓燈彩擁抱更多年輕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各種國潮味、卡通感十足的動物燈彩填滿了工作臺。
秦淮燈會獅子燈
03
人間煙火看彩燈
如果說自貢燈會以工藝精湛見長,南京秦淮燈會以歷史悠久著稱,那么上海豫園燈會則側重在策展和設計過程中突破創新。近年來,以山海經IP為核心,豫園燈會致力于打造復合型文旅場景,將傳統非遺融入海派文化的城市背景。今年春節期間,豫園高約9米的生肖燈組引人注目,其設計靈感便來源于《山海經》。豫園華燈副總經理周鳴翔表示,豫園燈會運用最新數字技術,吸收了年輕文創群體的智慧,為非遺燈會拓展了邊界,從而撬動“文化+科技”的多維共振。
大唐之山千燈會《大唐之上·唐王東征》實景演出
河北唐山河頭老街在今年首次舉辦大唐之山千燈節,正月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超105萬人次,大年初一到初七接待游客51萬人次。千燈節期間上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大唐之山·唐王東征》重現了唐王李世民屯兵排練的盛景,演出過程中,馬術、雜技、打鐵花等十余種表演交織,帶來了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果。河頭老街首席品牌官杜冰表示,河頭老街將在地文化的精髓與本土非遺民俗深度融合,將非遺的“活”運用到了極致,從而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度開發,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
在中國旅游協會會長段強看來,非遺不只是遺產,更是中國人最優雅、最精致、最鮮活的生活方式。“非遺和旅游的融合,是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最好的橋梁和紐帶。建議從業者多深耕文化內核,構建從文化傳承、技藝保護到品牌運營的全鏈條體系,讓每一盞燈都承載文化密碼,讓燈會成為外地游客感知當地文化的載體。同時還要拓寬國際視野,進一步推動全球游客逛燈會和非遺燈會‘出海’,攜手外交機構、駐外文化機構,讓中國燈會成為文明對話的‘世界語言’。”段強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