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舉辦了一場由機器人與人類共同參加的半程馬拉松賽事,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當前,中國正大力研發機器人技術,旨在使其在未來承擔部分人類任務。德國電視一臺相關報道,現編譯如下:
在北京的一場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多臺類人機器人與人類選手同場競技。據了解,共有 2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攜帶他們的機器人參賽。雖然最終由一名人類選手摘得桂冠,但對于那些站在機器人背后的工程師來說,他們的目標與許多半馬大眾跑者并無二致:跑完21.0975公里。
▲圖源:Reuters
所謂類人機器人,即是在結構和動作上模仿人類的機器人——頭部、軀干、四肢都與人類相仿。本次參賽的機器人身高在75厘米到180厘米之間,平均重量可達80余公斤。并且,部分機器人無需人類操控,便可自主行走。
主辦方介紹,除了機器人之外,參加本屆半馬賽事的人類選手超過一萬人。最快的跑者以1小時11分27秒的成績完賽,而成績最優秀的機器人選手“天工”,則用時2小時40分24秒——時間大約是人類的兩倍。獲得第二名的機器人,再比“天工”晚了將近一個小時。但從科技角度出發,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工程師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參賽目的在于測試機器人的性能與可靠性,速度成績并非關鍵。
▲圖源:zdf.de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應用力學教授丹尼爾·里克森(Daniel Rixen)談到,這場賽事“展示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卓越能力”。
里克森指出,類人機器人的挑戰在于它們必須具備能效高的特性以及穩定的能源供應;它們的組件需要足夠堅固,以承受高強度的運動負荷;此外,機器人的運動規劃和控制也必須精準,以便其能夠自主、穩定、不跌倒地沿著路徑前進。
▲圖源:zdf.de
德國機器人科學家、波恩大學計算機專業教授馬倫·本內維茨(Maren Bennewitz)表示,機器人參加半馬賽事,使其在硬件和軟件層面都得到了檢驗。
對于機器人來說,感知周圍環境并做出反應是必修課。在未來,機器人將承擔各種實用性任務——在中國的許多工廠和倉庫,已出現類人機器人工作的畫面。
(歐洲時報德國版李帥編譯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