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4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項目匯報會、綜合評議,最終評委投票選出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浙江仙居下湯遺址入選!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
中國早期農業村落的樣本
下湯遺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橫溪鎮下湯村。四面環山,東西鄰水,南面約2公里為浙江第三大河——靈江。遺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處臺地上,高出周邊農田1-2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5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
遺址發現于1984年,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勘探。2018年,進行正式考古發掘。2023年,下湯遺址納入“考古中國——長江中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形成研究”課題,發掘持續至今,目前累計發掘面積2250平方米。
下湯遺址包含上山文化(距今約10000-8300年)、跨湖橋文化(距今約83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個階段,縱貫新石器時代的始終,前后延續5000多年,樹立了區域文化發展的歷史標桿,是我國萬年文化獨立起源、連續發展的重要實證,目前,這樣的史前遺址在全國具有唯一性。
早期村落的“化石”與重要樣本
下湯遺址揭露了上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的布局與演變。遺址中西部為相對獨立的中心臺地,中心臺地的外圍圍繞著十余座上山文化時期人工堆筑的土臺,再外圍則是環壕,總體上呈現出三重聚落結構。
遺址聚落結構示意圖
中心臺地上發現上山文化中期房址4座,食物加工場遺跡1處,石料儲藏間和磨盤儲藏坑各1處,溝渠、溝槽、道路各1條。房址分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圓形房址采用挖槽栽柱的方式,長方形房址為基槽式地面建筑。食物加工場發現了多處集中放置的石磨盤。房址與食物加工場側畔的溝渠,讓小橋流水人家的場景躍入眼簾。
上山文化晚期,中心臺地則演變為紅燒土“廣場”,廣場上發現器物坑20余座。器物坑是上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現象之一,下湯遺址是目前出土器物坑數量最多的上山文化遺址。
器物坑舉例
外圍人工土臺一般用純凈的黃褐粘土堆筑而成,大多呈東西向的長方形,長8-10米,寬5米左右,現存高度約0.4-0.8米。大體呈南北向排列在中心臺地的北部和東部,這些土臺上目前已揭露房址2處、灰坑23座、器物坑28座,高等級墓葬3座。
環壕寬約10米,深約2米,壕溝內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壕溝內側沿岸和溝底分布較多的坑,多為近圓形,鑿破礫石層,初步判斷可能為食物加工或儲藏的設施。
下湯遺址是目前我國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聚落要素最為完備、結構最為清晰的遺址之一,為研究我國南方早期稻作農業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樣本。
呈現早期農業社會組織結構
和社會發展進程
下湯遺址所揭示的中心臺地與外圍人工土臺的關系體現了“向心式”的聚落結構,外圍土臺上有房址、灰坑、器物坑等生產生活設施及各自的儀式活動空間,因此,各土臺可能對應于基本的社會組織單元,這是我國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結構的重大突破。
更讓人意外的是,我們在中心臺地外圍東部的土臺上發現了3座上山文化晚期高等級的墓葬。墓坑呈長方形,東西向或南北向,長2米左右,隨葬陶器較多,均在20件以上。從隨葬品的數量看,等級較高,說明在稻作農業經濟的支撐下,距今9000年左右,上山文化社會較早地出現了社會分化。
高等級墓葬
下湯遺址升起的炊煙,意味著農業革命的完成,象征著一個新的時代開啟。盡管目前所揭露的只是聚落的一角,但它讓我們瞥見人類早期家園的圖景。
最后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湯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仲召兵,帶領大家穿越萬年,一起探秘浙江下湯。
原標題:《仙居下湯遺址,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欄目編輯:黃于悅 文字編輯:毛麗君
來源:作者:之江文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