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姨,年過六旬,身體還算硬朗。她年輕時在工廠辛勤勞作幾十年,收入雖不高,但節儉持家,也攢下了一些積蓄。王姨常說:“我這點錢,以后都留給兒子、孫子,等他們日子好過了,我再考慮自己的養老。”起初,她的兒子和兒媳頗為感動,直夸母親好。然而,去年王姨下樓時不慎滑倒,住院一個多月,醫療費用高達數萬元。由于積蓄都給了兒子,這筆費用只能由兒子承擔。兒子在繳費時,臉色陰沉,還小聲抱怨:“媽,你下次走路可得小心點,這一跤摔得,我幾個月工資都沒了。”王姨病未痊愈,心卻已涼了大半。她不禁思索,若錢還在自己手中,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
許多父母年老后都會面臨一個難題:存款是留給孩子,還是用于自己的養老?真正明智的父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一:留錢給孩子,求的是心安,但心安何在?
許多人,尤其是我們父母那一輩,總認為:“我活著就是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只要孩子過得好。”因此,他們愿意傾盡所有積蓄為孩子買房、買車。自己年過六旬,連牙齒都舍不得換,卻愿意花兩萬元為孫子報補習班。這份心意,確實令人感動。但現實是,父母付出越多,孩子就一定越感恩嗎?你身邊或許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父母把所有錢都給了兒女,結果自己生病時卻沒錢治療,求兒女拿錢,兒女卻面露難色;有些老兩口,幫兒女帶孩子,生病了都不敢告訴孩子,怕耽誤他們工作,怕招人厭煩。錢都給了孩子,可當你年老體衰時,他們還會像你當初那樣心疼你嗎?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能不深思。
二:有遠見的父母,明白“自己手里有錢,才最安心”
我們村里有個陳奶奶,73歲了,精神矍鑠,腿腳利索,穿著也很講究。她一生節儉,年輕時也幫兒女帶孩子、給錢,但留了一手:她專門為自己開了一個賬戶,存了一筆養老金。她說:“我自己有錢,看病不用求人,兒女也不用擔心我拖累他們。我偶爾還給孫子買點零食,出手也不小氣。孩子們都喜歡我。”陳奶奶一生病,直接去醫院就診,住院費用無需湊集;她生日時,孩子們都愿意回家,孫子也愛跟她親近,因為她有能力、有底氣,不求人。這就是有遠見的父母:不是吝嗇,而是懂得“不讓孩子操心,就是最大的替孩子著想”。
三:不給孩子留錢,孩子會恨你嗎?未必
許多人擔心,不幫孩子買房、不給錢,孩子會怨恨自己。其實并非如此。真正孝順的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給錢就不認父母、不理父母。他們更擔心的是,父母將來生病時,自己沒有能力照顧他們,心理壓力巨大。反而是那些不孝順的孩子,即使你把錢全給他們,他們也可能嫌你住院花錢多,抱怨你老了沒用。錢不是親情的紐帶,感情是從陪伴、從教育、從言傳身教中來的。我們教會孩子獨立、節儉、做人,這才是最寶貴的“遺產”。如果我們真的什么都不留給自己,把未來都押在孩子身上,那不是信任,而是一種自我犧牲式的“賭注”。賭輸了,輸的是自己一輩子的尊嚴。
四:聰明的做法是,留夠自己,量力幫娃
既然全部給孩子不妥,全部留給自己又心疼孩子,那么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當然有。以下幾點建議,值得我們參考:
- 先確保自己晚年生活無憂:我們至少要留夠10年以上的生活費,以備不時之需。建議60歲后,不要將所有錢都存成定期,要留出一部分隨時可用。
- 量力而行地幫助孩子:孩子買房可以出點首付,但不要傾盡所有積蓄,也不要替他們還貸款。我們老了,沒有收入,不能冒險。而且,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不負責。當我們把壓力全給到孩子時,他們其實也很難承受。
- 定下規則,讓孩子早知道邊界:我們還可以定下規則,讓孩子早知道邊界。比如:老兩口養老靠自己,孩子每年回來看望幾次,過年團圓,生活費自己承擔,大家心里都有數。父母留錢,不是貪心,而是保護自己;父母設規矩,不是生分,而是長遠。
這幾年,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怕老,就怕沒錢老。”這話說得一點不夸張。父母年輕時,把一切都給了孩子,那叫“犧牲”;等老了,還把一切給他們,然后心安理得地把壓力也全給他們,那可能就叫“犯傻”。只有你活得好,有錢有自信,兒女才更尊重你;只有你身體硬朗,不拖累人,兒女才更輕松,也更愿意陪你。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不給孩子添負擔;真正聰明的父母,是自己手里有底氣。
你說呢?你會把錢留給孩子,還是留給自己養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