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記者 陳曦
輕量化優勢明顯但仍存在短板
近期,消費市場悄然興起“鈦熱”。從日常使用的鈦杯、鈦鍋,到搭載智能功能的高端鈦電飯煲,鈦制品成為部分消費者的新選擇。相關商家稱,這類產品輕量化、耐腐蝕,更有益于人體健康。
那么,鈦制品真的如此完美嗎?這位新晉“頂流”會成為主流材質嗎?科技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朱寶林。
苗條、耐腐蝕的“大力士”
鈦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第22號元素,1791年被英國科學家格雷戈爾發現。它直到1948年實現工業化生產才嶄露頭角,如今在航空航天及生活用品領域大放異彩。
當我們在商場拿起一個鈦杯時,第一感覺可能是“出乎意料的輕”。鈦的輕與不銹鋼的重形成鮮明對比,這是鈦走紅的原因之一。
“鈦的密度僅為4.5克/立方厘米,約為鐵的57%,卻擁有匹敵鋼材的強度,好比苗條的‘大力士’。”朱寶林介紹,這種特性源于鈦原子特殊的排列方式以及電子結構。在金屬晶體結構中,鈦原子依靠強金屬鍵實現緊密有序排列,晶格結構可以有效分散應力,使鈦在保持輕盈的同時異常堅固。
與此同時,鈦的耐腐蝕性極為出色。“這種耐腐蝕性與鈦的自鈍化特性密切相關?!敝鞂毩纸忉專斺伇┞对诳諝庵?,其表面會瞬間形成一層厚度僅2納米至5納米的致密氧化鈦薄膜。這層薄膜具有驚人的“自愈”能力——即使被輕微劃傷,只要接觸氧氣就能立即再生。
2018年日本科研機構的實驗結果顯示,鈦在海水中的腐蝕速率僅為不銹鋼的1/1000。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油煙、水及調味品的潛在腐蝕,普通金屬輕易便“敗下陣來”,而鈦制品卻始終光鮮。
除此之外,鈦的惰性使其在極端酸堿環境中也能展現出極強的穩定性,幾乎不會析出金屬離子。實驗結果表明,用鈦鍋烹飪pH值2.5的番茄醬4小時后,鈦溶出量低于0.0003毫克/千克,僅為不銹鋼的1/50。
某些優勢或被高估
“鈦熱”會一直持續下去嗎?朱寶林認為,從材料屬性來看,鈦的穩定性遠超其他材料。在這方面,鈦優勢明顯。然而,鈦的“健康價值”可能被高估了。普通304不銹鋼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同樣安全且價格更具競爭力。此外,鈦制品的輕量化特性雖為一大亮點,但該優勢更多體現在露營、徒步等特定戶外場景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相對有限。
不僅如此,朱寶林認為現在商家對于鈦制品的高級感存在過度營銷之嫌。純鈦呈暗灰色,市面上色彩斑斕的鈦杯則采用了陽極氧化技術——通過控制氧化膜厚度引發光的干涉效應形成豐富色彩。而所謂的鈦合金鍋多采用Ti-6Al-4V合金材質(含6%鋁、4%釩)。這種材料雖然強度更高,但導熱系數(7.2瓦/米·度)反而低于純鈦(21.9瓦/米·度)。這意味著某些鈦合金鍋的加熱均勻性可能還不如導熱系數15—20瓦/米·度的傳統不銹鋼鍋。
與此同時,鈦還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是成型加工難。鈦在高溫環境下易與模具發生化學反應,而冷加工又需要極大壓力,這使得其成型加工過程復雜且成本較高。其次是導熱性能缺陷。鈦的導熱系數僅為鋁的1/16,用鈦制品烹飪時容易出現冷熱島效應——局部區域溫度過高形成“熱島”,而其他區域溫度較低形成“冷島”。這種受熱不均勻會嚴重影響烹飪效果。
“在材料科學領域,沒有永恒的王者。鈦制品雖在輕量化、耐腐蝕方面表現突出,但要真正成為主流消費品仍需突破多重壁壘?!敝鞂毩终f,當前鈦制品的價格普遍是不銹鋼產品的5倍至8倍,消費門檻較高。隨著3D打印技術發展,鈦制品的成型加工難題或得到解決,但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仍會限制其發展。
目前,材料科學家培育的其他材料正在成為鈦的有力競爭者。
鎂合金比鈦密度低60%,憑借極致的輕量化和良好導熱性成為有力競爭者,但它需要克服易腐蝕的弱點。鋯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優于鈦,且抑菌性能出色,但其資源稀缺導致價格高昂。高熵合金由多種金屬構成,具有可定制強度、耐蝕性等特性,但加工難度大。液態金屬則擁有超高強度和精密成型能力,已在高端電子產品中得到初步應用。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與本網站聯系,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