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改編自王蒙的小說《奇葩奇葩處處哀》,講的是文學系教授沈卓然在妻子去世后,在朋友和兒女的鼓勵下開始新生活,進行老年相親。
有小他二十歲的護士長,靈魂知己般的退休天文學家,也有熱情強勢的工會干部,神似已故妻子的化妝師。
一段又一段的情感經歷,串聯起三代人的命運,也讓無數人看到人老去之后的不同活法。
有人用自己的婚姻做籌碼,為兒女換一個安穩生活;
有人在癌癥面前,選擇維持當下簡單的快樂。
也有人打破兒女的阻攔,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當然,不同選擇面臨的都是不同的現實阻力。
橫亙在老年人面前的也絕不僅僅是“有人能說說話”的情感空虛,房子、金錢、兒女、年齡、疾病……都是他們顧慮的現實因素。
荒誕的情感經歷、現實的考量,構成了老年人生活的同時,也拷問著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當我們終將老去,該如何安度余生?
如果不想被子女嫌棄,如果想活出自己想要的后半生,那么請記住這4個人性真相。
在沈卓然因為妻子去世郁郁寡歡的時候,他接下來的命運就在前來探望的老友老茍和其女友田震洋的對話中被道破:
“老伴走了,總不能跟著老伴一塊兒走吧,必須好好地活著,振作起來,再找一個老伴。”
“老太太不用找的,那老頭一走,老太太都是越活越好的。”
“男人一定要找,老太太一走,老頭說死就死。”
70歲的沈卓然,成為了這個“一定要找”的老頭。
哪怕自己是已退休的文學系教授,擁有穩定的退休金和獨立住房,哪怕兒子一家住對門,生活上有人照顧。
情感上的孤獨,還是促成了沈卓然開展屬于自己的黃昏戀。
只是明明有著在老年相親角被哄搶的條件,沈卓然卻接連相親失敗。
或許是因為每段感情,都有目的。
比他年紀小,溫柔體貼的護士長連亦憐希望能夠通過婚姻,為自己和自己患病的兒子尋找一個妥善的安排。
她拿自己當籌碼,試圖為兒子換來一套房。
與已逝妻子神似的樂水珊在兩個可交往對象中猶豫不決,最終在“照顧別人20年”和“被照顧30年”中選擇了后者。
當然,沈卓然自己尋找老伴的目的也不單純。
他貪圖護士長的年輕小意,一開始對樂水珊有好感,也無非是因為她長得像亡妻。
各有所圖,讓他們能走到一起,也容易讓他們走不到最后。
我們常常能看到不少老人拿出自己的養老金,把銷售當“兒女”,買下保健品,把半路陌生人當依靠,使出一切手段挽留。
哪怕和家人發生爭吵,也在所不惜。
誠然,人老了,需要情緒關注是真,身邊人多有目的性也是真。
他們帶著目的而來,做一場你情我愿的價值交易。拿不出對方需要的條件,這段關系便宣告結束。
有時候,旁人也很難說得出錯處。
但就像沈卓然,習慣了妻子幾十年的付出,等到與妻子陰陽兩隔后,才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老伴”。
其實,與其兜兜轉轉去找那個人,不如珍惜眼前人,我們需要的陪伴就在身邊,只是往往被我們忽略。
善待身邊人,才是善待你我的晚年。
沈卓然的第二段戀情對象聶娟娟是個天文學家,年齡相當,志趣相投。唯一遺憾的是,她癌癥復發,命不久矣。
惋惜于生命無常的沈卓然決心幫點忙,照顧聶娟娟。
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開始親自煲起“愛心湯”,兒媳劉麗娜想要幫忙,被他阻止。
得知聶娟娟兒子遠在國外,因為妻子生產無法及時趕回來時,又想接她回家休養。
接回家的計劃遭到全家的阻攔后,更是想陪著聶娟娟住養老院。
也由此,爆發了家里接二連三的爭吵。
因為沈卓然每一次的盡心盡力,實際上都是兒女們在承擔風雨。
比如,聶娟娟住在養老院的時候,沈卓然常常前去養老院探望對方,這來回往返兒媳負責。
當時的她還有個兒子讀高中,也需要家人接送。
每天送完孩子送老人,弄得苦不堪言。接受閨蜜建議,決心放手給自己放假時,又被兒子的一通電話叫了回去。
再比如,沈卓然當初那個接聶娟娟在家休養的計劃被親家母孫寶琴極力阻止,對方說了句大實話:
將病人接回來后,平日里照顧病人的,不會是他這個年過70,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飯不會做、衣不會洗的老人。
而是她的女兒劉麗娜。
當人老到一定年紀,伴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多半會發現兩個殘酷的事實:
自己靠不住,即使有自理能力,也需要一個在緊急時刻能打120的人;
兒女靠不全,人到中年的兒女上有老時下也有小,老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變成他們的負重前行,無法讓人放心托付。
即便大多數兒女都有孝順老人的準備,但出于對兒女生活的顧慮,很多老人不敢理所當然地添麻煩。
在兒女無暇他顧的中年期,老人更怕的是幫不上忙。
怕影響兒女生活正常運轉,擔心自己身體失能,只能幫倒忙。
但不論如何,衰老帶來的影響勢不可擋,我們唯有在老年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兒女能靠,便靠兒女,兒女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做好養老儲蓄。
有準備的老去,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老人沈卓然忙著找老伴,兒子沈青忙事業,孫子忙讀書。
家里的家務、照顧病人、修理房子等雜活全仰賴妻子和親家一家。為了女兒生活好過,孫寶琴跟著忙里忙外。
女兒手被燙傷了,她便到沈家做飯,給女婿煲湯。
怕親家沈卓然的“新老伴”會影響女兒生活,便積極幫忙尋找相親對象并極力撮合。
看似無邊界感的付出事事有緣由,得到的卻是對方的心安理得的享受與不感恩。
辛苦半生,孫寶琴換來了事與愿違。
喝著丈母娘煲著的湯,女婿嫌棄她管得寬。
得到母親前前后后的幫助,女兒嫌棄她管得太嚴,越幫越忙。
哪怕是享受了妻子操勞帶來的好處的劉得寶,對妻子也有諸多怨言。
當他因為被干涉釣魚愛好,要求把存到農家樂里的五千塊錢取出來時,自覺沒面子,沒有為自己活過的劉得寶選擇跳河自殺。
孫寶琴急忙忙趕來,得到的只有丈夫的冷漠以對,女兒的控訴:
“是你把他逼死的。”
當一個人活明白了就會發現,活得很累、活得不討喜的根源往往離不開過度負責。
付出時得到的不會是他人的感激,而是他人不滿時的指責。
有事你出頭,錯事你背鍋。
事實上,人會生老病死,誰也無法陪伴誰走到盡頭,我們無法如護犢子一般照顧一個人一輩子。
學會適度負責,放下不必要的責任,才能實現雙贏。
哪怕是血脈至親,最好的相處方式依舊是保持距離,不介入他人的因果。
給他人成長的機會,也迎來自己真正的成熟。
沈卓然有兩個朋友,一個是老茍,一個是老丁。
三個人各有各的晚年生活。
老丁生活順遂,沈卓然失去了妻子,想找老伴,老茍則是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老伴”。
每個人都按著自己的計劃走,但誰的生活也不是寫好的程序,命運擅長的便是打亂計劃。
沈卓然不甘忍受妻子離世的孤獨,經歷了黃昏戀的尋覓,最后又回歸孤獨。
老丁得了老年癡呆,忘記了家人和朋友,因為生病出現了暴力傾向,家人疲于照顧,將他送去了養老院。
老茍患上了心臟病,一直帶病樂觀生活,最后卻因為救人心臟病發。
故事的最后,老沈決定搬去養老院生活,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可以陪陪患病的老朋友,一起度過晚年。
“我過去怕老、怕孤獨,一直在尋找依靠。這人哪,你要是好了,什么都會好。”
他們在老茍的葬禮上唱歌,在聚會上舉杯合唱。經歷了遺憾與離別,放下了恩恩怨怨,坦然與命運握手言和。
在年輕人的不理解中,過來人感慨說道:
“其實就是年紀大了,看開了。”
看開生活原來沒有答案,有的只是遺憾與意外,每個人能做的只有接受。
經受過孤獨,就接受孤獨。
經受不甘,就接受不甘。
允許每個人想法不同,允許彼此追求不同,允許過去的過去,允許未來到來。
學會放下,才能接納命運的無常,真正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路上,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過往的一切都渺若塵埃,微不足道。
大結局的聚會,這群老年人合唱一首歌,這首歌中有幾句臺詞是這樣的:
“敬友情,敬無常,敬生命中每一次的分離;
敬規則,敬秩序,也敬混亂和老無所依;
敬星河旅館,敬我們自己……在秩序中,稍作改變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在老去的路上,我們會被說“老不正經”,也會被嘲笑“為老不尊”。
仿佛人一老,便只能優雅老去,無欲無求。
但50歲可以離開婚姻,重新開始,70歲可以勇敢相親,直面內心渴望。
想要好好活著,擁有一個順遂的晚年,就先要把自己活好。在每一個階段,憑著對世界不變的好奇,抓住重新開始的機會。
沒有“你都這歲數了,還折騰什么”的默默老去,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回答: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折騰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微微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