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36 開的第 744 張病歷單
全單約 2147 字,讀完大概需要 5 分鐘
「長大了想做太空人」
這句曾風靡全國的果凍廣告詞
點燃了不少小朋友的太空夢
而近年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
這個童年夢想
正逐漸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但當我們在憧憬星辰大海時
人體這個精密的「生物儀器」
似乎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開始太空旅行前
咱們不妨來個「人體小課堂」
先來淺淺了解一下「脊柱」
(別問為什么,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我們的脊柱
就像一串「糖葫蘆」
通常由 33 塊脊椎骨組成
每兩塊「糖葫蘆」之間
還墊著軟軟的「年糕」
——椎間盤
由玻璃樣的軟骨盤、纖維環
和髓核構成結締的椎間盤構成
起到保護和緩沖的作用
防止咱們突然「閃了腰」
在地球上
重力就像個無痛版「緊箍咒」
會對人體施加持續的壓力
壓縮著我們的脊椎
但一旦離開地球的引力場
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太空微重力環境就像一個
大號「人體信號擾亂器」
從骨骼、肌肉、心臟
到血液循環、免疫系統……
幾乎所有系統
都要重新適應這個
全新的「游戲規則」
所以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們
身體會經歷
一連串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比如本 36 之前就寫過
在微重力環境里
脊椎中的椎間盤
能夠吸收更多的液體并擴展
從而導致脊椎伸長
所以去過太空的航天員們
身高都會暫時增加
但這只是「小驚喜」
真正的「大麻煩」還在后面
就在上個月
PLOS One 上的一篇論文里
研究人員用直觀的方式
揭示了太空旅行的潛在代價
——去過太空以后
你的腿骨可能會「入鄉隨俗」
變得「太空」
(難道這就是長高的代價?)
科學家早就發現
在國際空間站做過打工人的宇航員
會出現骨骼和肌肉流失的情況
數據聽起來也很嚇人:
在太空進行兩周的工作任務
就可能導致
約 20% 的肌肉質量流失
同時,宇航員平均每個月
還會損失約 1% 的骨密度
速度是地球上
正常骨質流失的 10 倍!
好家伙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仿佛在此刻具象化了
emmmmmmm
為什么航行太空
會讓骨頭太空?
是哪里的黑洞吸走了我們的骨密度
科學家們也撓頭啊
2014 年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啟動了一個名叫
「嚙齒動物研究-1」
(Rodent Research-1)的實驗
(后面陸續還有2、3、7、18等實驗)
一群勇敢的英雄小鼠
坐著 SpaceX 的商業航天器
抵達了國際空間站
并在那里連續生活了 37 天
不過在這里
鼠鼠宇航員們并不能隨意探索
創作「鼠鼠歷險記」
它們需要生活在一種特制的
「鼠鼠公寓」
aka
「嚙齒動物棲息艙」
(Rodent Habitat,RH)
并且研究人員也遠程
實時監控著它們的生活狀態
而為了避免返回地球過程中
重力變化影響實驗結果
在離開空間站前
鼠鼠們接受了安樂死
并被就地解剖
(R.I.P. 鼠鼠)
雖然在太空的一個多月里
鼠鼠們看起來還挺 chill 的
和在地球上好像沒什么分別
但是
當骨骼樣本回到地球
科學家們一頓分析后才發現
鼠鼠們的身體內部
其實發生著劇烈變化
遠遠不如在視頻里看上去那樣
peace&love
小鼠的股骨(相當于我們的大腿骨)兩端
發生了嚴重骨質疏松
就像被蟲蛀了一般
出現蜂窩狀空洞
骨髓腔也變大
而本該更脆弱的中間部分
卻完好無損
這個反直覺的現象
排除了宇宙輻射的嫌疑
將矛頭直指失重環境本身
說直白點就是
沒有重力提供的機械負荷
骨骼受到的刺激減少
就會開啟「低電量模式」
覺得「沒必要」
維持那么高的密度了
太空環境仿佛踐行著
一個普適真理
「用進廢退」是骨骼的鐵律
而太空對骨頭的影響
并不只有這么點兒
鼠鼠的骨骼
還出現了「早衰」跡象:
這些只有 16 到 21 周
正值「青春期」的小鼠
都出現了骨質變薄的情況
(正常齡期要 8 個月才會這樣)
這就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骨密度卻已經像中年人一樣開始下降
而且,它們的骨頭
還開啟了「早熟模式」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
「繼發性軟骨內骨化」現象
(Secondary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SEO)
這意味著「微重力」
或許在對鼠鼠的骨骼進行催熟
影響了正常的生長與發育
更慘的是
并不像長高一樣
這些傷害都「不可逆」
emmmmmmm
去太空這么可怕
那本 36 還是不去太空旅行了(
前面提到
檢測咱們骨頭質量的
一個重要指標
就是「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它不僅可以反映骨質疏松程度
還是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
當我們的骨密度水平較低的時候
就很容易發展為
「骨質疏松」
平時好像總聽到
「骨質疏松」這個概念
但「常見」并不代表
應該「被輕視」哦
除了年齡增長、性別
還有身體部位的差異以外
生活習慣也會
對咱們的骨密度有一定影響
現在就有很多
「骨質疏松年輕化」的案例
比如像咱們
長期久坐的上班族
還有四體不勤的脆皮學生黨
平時疏于保養鍛煉身體
骨骼健康可能亮起紅燈
在關鍵時刻
它可能就沒那么好用
運動時
受傷風險也會隨之提高
而說到骨骼健康
很多人會想到「補鈣」
36 娘在這里還要多說一句
就像「海狗丸」里面沒有海狗
「老婆餅」里面沒有老婆
喝骨頭湯
也并不能「補骨頭」哦
真的想要補鈣的話
喝骨頭湯不如喝牛奶
(不過覺得好喝這事兒另說)
在平時
我們可以靠運動
(尤其是負重訓練)
和攝入充足的鈣、維生素 D
來維持或提升骨密度
說了這么多
可能有同學會好奇
咱們的「骨密度」
到底是由什么決定的?
除了年齡增長、性別
還有身體部位的差異以外
其實,遺傳還對咱們的骨量
起到決定性作用
骨密度的遺傳度為 50%-85%
快來康康你的「骨質疏松」報告叭!
btw
在這個人人抗衰的年代
當我們在關注骨密度時
科學家們也已經開發出
更系統的評估工具——
「衰老時鐘」
作為一種生物學工具
可以用來評估個體的生物學年齡
雖然結果可能
比身份證上的數字更扎心…
但通過量化身體的衰老速度
還能預測與年齡相關的健康風險和壽命
感興趣的同學點點贊
36 就會在未來病歷單里
來一頓大講特講啦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時候看的人體百科全書
給 36 加雞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