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從問診到“收割” 揭開美膚博主直播間虛假營銷套路”。
核心內容大概是,婁女士在短視頻平臺被身著白大褂、偽造專業身份的 “美膚” 博主誘導,購買宣稱能修復皮膚問題的化妝品,先后花費 2200 元,卻導致皮膚嚴重受損,治療費用高達 3 萬多元。2024 年 7 月,婁女士將涉事網店及博主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法院認定被告銷售 “三無” 產品、構成欺詐,判決其返還貨款并賠償共計 37850 多元。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上此類虛假營銷亂象頻發,部分博主打造 “專家” 人設,通過夸大化妝品功效、展示無效或虛假證書、利用信息差等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甚至售賣無資質的 “三無” 化妝品。醫生提醒,皮膚疾病需藥物治療,化妝品無法解決問題,應及時就醫。法律專家指出,此類虛假宣傳違反相關法規,若標注廣告的短視頻出現虛假內容,平臺需承擔連帶責任。專家建議通過聯合執法、平臺強化責任、消費者提升辨識能力等方式,遏制此類亂象 。
虛假營銷的 “健康謊言”,透支的是全民健康信任:北京梧桐之家將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包裝成 “治病神藥”,本質是用健康當籌碼,在老年群體的健康焦慮中謀利。當虛假宣傳充斥市場,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信任被不斷消耗,最終損害的是整個健康行業的公信力,讓真正優質的健康產品也陷入 “塔西佗陷阱”。
監管與違規的 “貓鼠游戲”,暴露行業治理短板:從虛假宣傳到被行政處罰,中間漫長的時間差,暴露出健康產品直播營銷監管存在滯后性與模糊地帶。若不能建立更高效的動態監測機制,僅靠事后處罰,無異于 “亡羊補牢”,難以遏制行業亂象的滋生蔓延。
企業逐利與社會責任的失衡,敲響行業警鐘:為了利益,企業不惜踐踏法律與道德底線,將健康行業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后。健康產業本應是守護生命健康的 “防線”,若企業只看重短期利益,無視消費者健康權益,整個行業的發展根基必將動搖。
消費者健康知識盲區,成了不良企業的 “收割沃土”:老年群體對健康知識的匱乏,以及對疾病的恐懼,被不良企業精準利用。這不僅凸顯出健康知識科普的迫切性,更要求行業建立起針對弱勢群體的消費保護機制,避免他們成為虛假營銷的 “犧牲品” 。
行業自律缺失,縱容劣幣驅逐良幣:北京梧桐之家的虛假營銷并非個例,背后反映出健康行業自律機制的失效。若行業內無法形成嚴格的自我約束,無法建立有效的誠信評價體系,優質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被擠壓,整個行業也將陷入 “劣幣驅逐良幣” 的惡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