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近期聲稱“中國能在20分鐘內摧毀美軍所有航母”,并渲染中國正在組建“專門摧毀美國的軍隊”,這種言論看似聳人聽聞,實則暴露了美國在軍事戰略上的深層焦慮。面對美國的渲染,有記者就向國防部發言人做出了相關提問。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癥,總拿別人當借口。
這是國防部發言人在回應《環球時報》提問時做出的表態,而且,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還進一步表示,“美方有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軍隊,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這正是當前中美兩軍交往的障礙所在。”可以說近年來,美國不斷炒作“中國軍事威脅”,從“南海軍事化”到“高超音速導彈優勢”,再到如今的“20分鐘滅航母”,層層加碼。此次言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長期對華戰略的一部分,旨在為自身軍事擴張、軍費增長和亞太戰略調整制造借口。
中國近年來發展的高超音速導彈(如東風-21D、東風-26)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確實對美國航母構成威懾。美國航母戰斗群在西太平洋的生存能力受到挑戰,五角大樓的兵棋推演多次模擬失敗,進一步加劇了美方的戰略恐慌。 美國海軍目前僅有11艘航母,且受限于全球部署和維修周期,實際可用的僅4-6艘。在亞太地區,美軍難以同時維持3艘以上的航母戰斗群,而中國只需具備打擊3-4艘的能力,就能打破其制海權。
美方夸大“中國威脅”,實則是為了掩蓋自身航母戰略的脆弱性。面對美國方面的圖謀,中國國防部的回應,等于直接揭穿了美國的三大陰謀。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的回應看似簡短,卻直指美方言論的核心問題,首先,美國就是“受迫害妄想癥”:為擴軍找借口。張曉剛直接點破美方“受迫害妄想癥”,指出其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的真正目的是為自身軍力擴張服務。
可以說近年來,美國軍費連創新高,2025年國防預算突破9000億美元,遠超中國。美方通過制造“假想敵”,試圖維持全球軍事霸權。美國的手段無非就是挑撥地區關系,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美印太司令部司令同步炒作“中國在第一島鏈的空中優勢”,意圖拉攏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強化對華軍事圍堵。中國國防部強調“不沖突、不對抗”,正是為了拆穿美方挑撥地區國家關系的伎倆。
與此同時,美國還面臨著轉移國內矛盾,掩蓋戰略失敗。美國近年來在中東、烏克蘭等問題上陷入戰略困境,國內極化嚴重。尤其是當下特朗普掄起了關稅大棒,已經惹怒了全世界,雖然有一些國家對美國選擇妥協,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卻強硬反擊美國的關稅霸權。那么再通過渲染“中國威脅”,美國就是試圖轉移民眾視線,掩蓋自身外交和軍事政策的失敗。
但問題是我們也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反航母能力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實美方刻意夸大中國反航母能力,但實際情況更為復雜。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20分鐘摧毀11艘航母”不現實。雖然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確實具備打擊航母的能力,但美軍航母并非全部集中在亞太,且戰時會有分散部署。更合理的評估是,中國有能力在沖突初期對西太的3-4艘航母構成威脅,而非全球范圍內的全部11艘。
中國的反航母體系(如東風-26、鷹擊-21)主要用于區域拒止,確保在臺海、南海等關鍵水域的防御優勢,而非全球打擊。這與美方渲染的“進攻性軍事擴張”截然不同。中國國防部多次強調,中國軍隊的發展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非挑戰全球秩序。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亞丁灣護航等行動,證明其軍事力量的增長是世界和平的貢獻,而非威脅。
因此:美方應停止“恐中”炒作,回歸理性對話。美國不斷渲染“中國軍事威脅”,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地區穩定。中國國防部的回應一針見血,揭露了美方的政治算計。未來,中美應避免軍事誤判,通過對話管控分歧,而非陷入無休止的軍備競賽。
正如張曉剛所言:“不沖突、不對抗、和平共處,是中美兩國最基本的共同利益。”美方若繼續沉迷于“受迫害妄想癥”,只會讓世界更加危險,而中國將繼續以清醒的戰略定力,捍衛自身安全與全球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