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漫步開羅,陽光透過樹枝縫隙投下斑駁的影子,仿佛是時光灑落的碎金。微風掠過,卷起書頁輕響,如同溫柔的呢喃,又似遙遠歷史的低語。一家家書店,或藏身于舊街深巷,或坐落在古老的墻角,空氣中飄浮著紙墨香,與塵封的故事一同漫溢。開羅,這座古老又現代的城市,不止是金字塔下的文明遺產,更是一本翻不盡的厚重之書。書香在這里不是修辭,而是日常生活本身,是一種從古至今、綿延不息的城市氣息。
開羅的文化肌理
在開羅,書店不僅是銷售書籍的地方,更是跳動的城市文化脈搏。開羅著名的阿塔巴廣場附近,有一座以小區名字命名的阿茲巴基亞花園,旁邊是阿茲巴基亞墻舊書市。書市始建于1907年,至今已有將近120年的歷史,業界稱它是整個中東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舊書市場,也是埃及最大的舊書市場。這里匯集了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近140家常駐書店,使人恍若置身書籍的海洋。
書市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它源于19世紀中后期,當地書商最初把圖書沿阿茲巴基亞花園的圍墻展示售賣,后來,逐漸形成熱鬧的圖書市場,“阿茲巴基亞墻”書市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則富于詩意——書市內的每家書店都如同一座堆砌文字的高塔,各種書籍從地面碼放至屋頂,蔚為壯觀,仿佛一堵承載思想與智慧的書墻,令人仰望和驚嘆,遂稱之為“阿茲巴基亞墻”書市。
黃昏時分,夕陽的余暉灑落在阿茲巴基亞墻書市,泛起溫暖的微光,仿佛舊時學者的低語在風中回響。漫步其間,像是穿梭在知識的迷宮,每一本書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而這堵堵書墻,便是開啟無盡智慧的鑰匙。
如果說阿茲巴基亞墻書市是規模龐大的二手書薈萃地,那么新書舊書兼賣的馬德布利書店便是書店中的傳奇。自1951年創立以來,這家書店一直是埃及文學愛好者的心靈驛站,甚至成為開羅的地標。創始人哈吉·馬德布利最初只是個不識字的報紙販賣員,憑借對圖書的熱愛,他逐步擴展自己的藏書,從阿拉伯文學經典到世界文學名著,從哲學到歷史,從政治到經濟,最終建成了開羅這一家喻戶曉的文化地標。埃及著名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吉布·馬哈福茲年輕時便經常來馬德布利書店,通過閱讀尋找靈感。
2008年哈吉·馬德布利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穆罕默德·馬德布利和艾哈邁德·馬德布利共同掌管著這家至今有著近75年歷史的書店。馬德布利書店有多個連鎖店,總部是最有名的一家,位于開羅市中心的塔拉特·哈布廣場。這個以埃及近代史上第一位金融家和銀行家的名字命名的廣場是開羅的重要地標之一,與附近的解放廣場齊名,更是開羅文化和藝術的勝地。埃及《金字塔報》報道說,當初,馬哈福茲逛完這里的馬德布利書店后,還會來到廣場一隅的麗詩咖啡館坐坐,慢慢喝上一杯,并與咖啡館的顧客侃大山,以了解社會風貌和民生百態,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筆者也不時光顧馬德布利書店,每次來,無論買不買書,總會享受到喝阿拉伯紅茶的待遇。書店進了新書,店員也會發短信通知。如今,雖然馬德布利書店在塔拉特·哈布廣場的主店已經顯得很破舊,店門下面的地磚都脫落甚至破碎了,讓人很難想象它當年的輝煌,但這里的書依然是如汗牛充棟,并會源源不斷地上新,連地下室都到處是書,摞得滿滿的,簡直到了讓人無法下腳的程度。
東方書店是埃及老牌文化機構,也是開羅現代書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原名“東方之家”,1948年由著名媒體人和出版人穆罕默德·穆阿利姆創立,一直致力于文學和知識的傳播。在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國有化運動后,穆阿利姆重整旗鼓,創建了東方出版社和東方書店。如今,這家書店的業務已不再局限在開羅,而是拓展到黎巴嫩的貝魯特和阿聯酋的阿布扎比等地,它還擁有自己的印刷和發行網絡,出版了包括納吉布·馬哈福茲全集在內的大批阿拉伯文學精品,逐漸發展為阿拉伯世界出版發行業的中流砥柱。
東方書店以豐富的書籍種類、現代化的閱讀空間、富有特色的內部裝潢而聞名。這里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無論是阿拉伯政治、歷史、文學、學術著作,還是世界文學名著,抑或兒童書籍。店內環境優雅,配有舒適的閱讀區,使人們能夠沉浸于美妙的文字世界。埃及媒體報道說,馬哈福茲晚年曾在此流連,與店主探討文學藝術和人生,感嘆書籍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后起之秀迪萬書店則是開羅書店中將古典與現代風格合而為一的代表。“開羅書店林立,而迪萬書店則以其獨特的文化氣息,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埃及《共和國報》這樣寫道。書店的名字并非隨意而取——“迪萬”一詞,在阿語中原意為“賬本”或“記錄簿”,在更古老的語境中則代表詩集、文集,乃至文人治政的官署。它承載著書寫、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多重意蘊。
因此,埃及媒體認為,選擇“迪萬”作為書店之名,顯然不只是對詩文的致敬,更像是一種溫柔的復古情懷——試圖喚醒人們對歷史上黃金歲月的回憶,回到一個書香氤氳、文人輩出的時代。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中,這個名字宛如從舊日文書中翻出的墨痕,靜靜散發著古典的芬芳。
事實上,自2002年成立以來,這家書店便以精致的選書品位和文化沙龍活動吸引了無數文學愛好者。書架上不僅陳列著琳瑯滿目的阿拉伯文學經典,還有大量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時尚生活等方面的圖書,此外,這里還銷售不少英文、法文的原版書籍。鮮明的經營特色使迪萬書店成為埃及年青一代了解世界文學的重要窗口,也是在開羅的外國人常去的書店。此外,迪萬書店還設有咖啡休閑區,讀者可以一邊品味咖啡,一邊翻閱心儀的書籍,在現代都市的快節奏中享受一份難得的寧靜。
書城的精神脈搏
開羅的書店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除了前述的知名書店外,還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出版社、圖書館,甚至還有外國人開辦的歷史悠久的書店等,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韻味。
坐落在市中心的知識出版社是埃及最古老的出版機構之一,它創建于1890年,1910年在拉姆西斯廣場設立書店,其后又成立數家連鎖書店,成為一代代學者心中的精神坐標。這里不僅出版過無數阿拉伯文學經典名著,還翻譯了大量西方哲學、歷史和文學書籍。
《今日埃及》雜志介紹,知識出版社是“開羅文化地圖上一塊極具代表性的拼圖,而且是埃及第一家大型文化出版機構,堪稱一座阿拉伯思想與文化傳播的燈塔,它的影響力在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都舉足輕重”。
文章說,這里是許多埃及經典作家如塔哈·侯賽因和納吉布·馬哈福茲作品的早期傳播機構之一。在紙張還珍貴的年代,它便以普及知識為己任,致力于將深刻的思想以簡明的文字呈現給廣大讀者。今天,數字閱讀浪潮席卷全球,這家出版社依然重視紙質書籍的出版,并積極探索新媒體出版路徑。在開羅眾多藏書寶地中,知識出版社不僅是一家出版機構,更是一段活的歷史,是幾代埃及知識分子心中的“文化據點”。
知識出版社在開羅市中心擁有自己的旗艦書店。不同于時尚連鎖書店的花哨和現代感,這家書店更像是一處安靜的思想港灣。高高的書架排列著從兒童啟蒙讀物到哲學經典的各類作品,許多老顧客還會定期來這里選購其旗下出版的《十月》等文化期刊,或者尋找舊版阿拉伯小說的影印本。
位于開羅澤娜白區穆罕默德·阿茲·阿拉伯街16號的新月出版社,創立于1892年,比知識出版社晚兩年,在知識分子群體中也具有較大影響力。作為中東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新月出版社不僅見證了近現代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地區的文化變遷,還在塑造阿拉伯現代思想、文學與新聞事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月出版社以其多樣的出版物、開放的文化立場,成為近代阿拉伯啟蒙運動和文化復興時期的重要推動力量。
新月出版社最著名的出版物之一,是其主辦的阿拉伯語綜合性文化、文學月刊《新月》。這本雜志自創刊以來便以高水準的文學、思想、歷史和藝術內容受到廣泛歡迎。它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文學雜志之一,創刊伊始就以傳播現代科學、人文知識和發表文學作品為己任,是許多阿拉伯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早期發表作品的重要平臺。
《新月》雜志的特色在于它兼收并蓄的文化氣質——既關注古典阿拉伯文化的傳承,又介紹西方現代思想,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其黃金時期,《新月》雜志刊登過諸如塔哈·侯賽因、阿巴斯·馬哈茂德·阿卡德、納吉布·馬哈福茲等阿拉伯文學巨匠的作品,對阿拉伯現代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今天,盡管紙媒面臨諸多挑戰,《新月》雜志仍然在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保有較大的發行量和影響力,成功延續其一百多年來的文化使命。它不僅是一份雜志,更是一部承載阿拉伯現代知識史和文學、思想脈絡的重要文獻。
在著名的愛資哈爾大學附近,愛資哈爾遺產圖書館靜靜矗立。自1930年建立起,這家遺產圖書館便為莘莘學子提供各類學術書籍,這里收藏了大量伊斯蘭教典籍、不同時代學者對《古蘭經》的注解闡釋、神學研究文獻以及阿拉伯歷史檔案等圖書。最受學者歡迎的書籍如《伊斯蘭法的嬗變》,詳細探討了伊斯蘭教法的演化歷程和發展線條。
此外,有兩家外國人開設的書店在埃及也很有名氣。其中一家是安格魯-埃及書店,雖然有些小眾,歷史卻很悠久,一直是學者們的“心頭好”。書架上擺滿了各類研究書籍,從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到現代社會學的深入探討,無所不包。這里不僅銷售書籍,也是頗有影響力的文化沙龍,許多學者、記者、作家都會在這里交流思想、相互切磋,言語和觀點的交鋒間碰撞出新的靈感火花。
安格魯-埃及書店成立于1928年,位于開羅市中心的穆罕默德·法里德大街165號。其創始人索比·格里斯是英國人。書店最初專注于從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進口外文書籍,迅速成為該地區首家外文書店。隨著時間的推移,安格魯-埃及書店逐漸發展為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眾多文化和政治人物,有著“詩歌王子”之稱的埃及詩人艾哈邁德·紹基、文化復興人物塔哈·侯賽因以及納吉布·馬哈福茲等都是這里的常客。
目前,書店由創始人的孫子法迪·埃米爾·格里斯和卡里姆·格里斯共同經營。他們致力于在保留書店傳統氛圍的同時引入現代技術,如電子書和在線閱讀服務,以適應數字時代的需求。
另一家外國人創立的書店是“萊納特和蘭德洛克”書店。據許多阿語和英語資料介紹,萊納特是瑞士攝影師,蘭德洛克是德國商人。他們20世紀初在中東地區拍攝風景和肖像,1924年在開羅開設了一家簡易攝影工作室,專注于捕捉埃及的風土人情和社會民生。1936年,他們的書店正式成立,至今仍收藏、銷售大量關于埃及歷史、藝術與攝影的書籍。這里不僅有開羅的舊照片,還有20世紀初的明信片、名人旅行日記。翻開一本本塵封已久的書籍,就像穿越到了埃及的不同時代。這里正在熱銷的一本書是《尼羅河之旅:從古埃及到現代的變遷》,吸引了無數歷史愛好者。
這家書店隱藏在開羅鬧市區一幢西式建筑的二層,外面沒有標識。書店經理賽義德說,網上的信息有誤,萊納特并不是瑞士人,而是出生在今天的捷克境內,因此可以說是捷克人。其他情況和可查到的資料差不多:他們的足跡遍布中東多國,早在1904年,他們就在突尼斯創立了攝影工作室,專門拍攝北非地區的風景、肖像和建筑,作品以浪漫的東方主義風格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工作室被關閉,戰后他們將業務遷至開羅,并于1924年在謝里夫街開設了新店,此后建立了一個書店。在此期間,他們的業務擴展到銷售明信片、大尺寸照片、賀卡和藝術印刷品。
書店的執著堅守
在當今碎片化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紙質書籍似乎日漸式微。然而,在開羅這座古老的城市,書香依然濃郁,書店仍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在這里,許多書店頑強堅守著對知識與文化的熱愛,并通過不懈努力為書籍與思想提供棲息之所。它們不僅僅是書店,更是文化的守望者。
其中,迪萬書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為一家經歷過艱苦創業走到今天的書店,它的故事折射出堅守的力量。最初,這家書店并不被看好。2002年,開羅文化市場相對沉寂,書籍的地位遠不如其他消費品,許多人認為開書店是一項注定虧損的事業。何況,創辦迪萬書店的是三位女性——納迪亞·瓦塞夫、蕊德·瓦塞夫和尼哈爾·沙基,她們所面臨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然而,她們從未放棄。在她們的設想中,迪萬不單單是一個賣書的場所,更是一個多語種的文化交流空間。她們推出了阿拉伯文學經典,同時引進了世界各地的書籍,尤其是英文書籍。盡管面臨著圖書價格昂貴、識字率較低等現實困難,如今數字化浪潮更是讓實體書店面臨嚴峻挑戰,迪萬甚至幾度面臨關門的窘境,但三位女性的信念始終未曾動搖,“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我們一直堅持著”,蕊德說。迪萬書店目前在開羅扎馬利克島和麥阿迪有兩家分店,它的成功故事,是對“執著與堅守”的生動詮釋。
埃及《金字塔報》撰文指出,一本好書,能讓人穿越時空,抵達未曾觸及的世界;能讓人心靈沉靜和安逸,感悟人類智慧的深邃。開羅這座古都,以書籍為脈絡,以知識為經緯,將歷史與現代交織,訴說著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敬畏、愛戴和向往。
在步履匆匆的時代,我們是否應該放緩腳步,卸下片刻的紛擾,捧起一本書,讓心靈浸潤于字里行間?千年書香縈繞的開羅在低語:閱讀,是通往智慧的路,是滋養靈魂的光。浮躁中,書籍是寧神靜心的涼風;迷茫時,文字是照人前行的燈盞。徜徉書店,輕啟書頁,或許,人們會在字句間邂逅答案和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