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比如東北的黑土,中南地區的紅、黃壤,除此之外,還有白漿土、褐土、栗鈣土、漂灰土等等。不同種類土壤間存在明顯的分布和性質差別。
1.紅壤
分布:中亞熱帶綠闊葉林;
主要性質:中度脫硅富鋁風化,黏粒中游離鐵占全鐵50%~60%,深紅色土層。底層可見深厚紅、黃、白相間網紋紅色黏土。黏土礦物以高嶺石、赤鐵礦為主黏粒硅鋁率 1.8~2.4,風化淋溶系數<0.2,鹽基飽和度<35%,pH 4.5~5.5。
2.磚紅壤
分布:熱帶雨林季雨林;
主要性質:遭強烈脫硅富鋁風化,氧化硅大量遷出,游離鐵占全鐵的80%,黏粒硅鋁率<1.6,風化淋溶系數<0.05,鹽基飽和度<15%。黏粒礦物以高嶺石、赤鐵礦與三水鋁礦為主,pH4.5~5.5,具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
3.赤紅壤
分布:南亞熱帶季雨林;
主要性質:脫硅富鋁風化程度僅次于磚紅壤,比紅壤強,游離鐵度介于二者之間。黏粒硅鋁率 1.7~2.0,風化淋溶系數0.05~0.15,鹽基飽和度15%~25%,pH 4.5~5.5。
4.黃壤
分布:亞熱帶濕潤條件,多見于700~1 200m的山區;
主要性質:富含水合氧化物(針鐵礦),呈黃色,中度富鋁風化,有時含三水鋁石。土壤有機質累積較高,可達100g/kg,pH4.5~5.5。
5.黃棕壤
分布:北亞熱帶暖濕落葉闊葉林;
主要性質:弱度富鋁風化,黏化特征明顯,呈黃棕色黏土。B層黏聚現象明顯,硅鋁率2.5左右,鐵的游離度較紅壤低,交換性酸B層大于A層,pH5.5~6.0。多由砂頁巖及花崗巖風化物發育而成。
6.黃褐土
分布:北亞熱帶丘崗由較細粒的黃土狀母質發育而成;
主要性質:土體中游離碳酸鈣不存在,土色灰黃棕,在底部可散見圓形石灰結核。黏化淀積明顯,B層黏聚,有時呈黏盤。黏粒硅鋁率3.0左右;pH表層6~6.8,底層 7.5;鹽基飽和度由表層向底層逐漸趨向飽和。
7.棕壤
分布:溫帶落葉闊葉林,但大部分已墾殖旱作;
主要性質:處于硅鋁風化階段,具有黏化特征的棕色土壤,土體見黏粒淀積,鹽基充分淋失,PH6~7,見少量游離鐵。
8.暗棕壤
分布:溫帶濕潤地區針闊葉混交林;
主要性質:有明顯有機質富集和弱酸性淋溶,A層有機質含量可達200g/kg,弱酸性淋溶,鐵鋁輕微下移。B層呈棕色,結構面見鐵錳膠膜,呈弱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70%~80%,土壤凍結期長。
9.白漿土
分布:溫帶濕潤地區平緩崗地森林草原;
主要性質:上輕下黏,具有明顯的白漿化作用。上層土壤周期性滯水,下層頂托,還原鐵錳漂洗,部分側向位移,移出土體,部分沿裂隙下滲,以鐵錳銹斑作膠膜淀積,以微結核殘存。表層有機質含量50~100g/kg,其下為灰黃至灰白色白漿土層,質地較輕,B層質地黏重,具有明顯淀積黏土膜,暗棕色。
10.棕色針葉林土
分布:寒溫帶針葉林;
主要性質:具有酸性淋溶,弱度發育。凋落物腐解的富里酸下滲,絡合部分鐵鋁下移,使表層鹽基飽和度降低。凍結期長,凍層阻隔使溶性物質隨水上移。B層棕色,全剖面呈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50%~70%。
11.漂灰土
分布:寒溫帶棕色針葉林土區地勢低處;
主要性質:在A層下出現漂灰層,pH4.5~6.0,陽離子交換量60~200cmol/kg,鹽基飽和度50%左右。永凍層存在導致鐵鋁絡合淋溶弱。
12.灰化土
分布:強淋溶針葉林;
主要性質:屬于鐵鋁有機質絡合淋溶強烈的土壤。大多見于無凍層的砂質土壤,表層有機質層及腐殖質層深厚,下移的富里酸絡合淋移鐵鋁成分,并在B層形明顯腐殖質與鐵鋁絡合淀積層。
13.燥紅土
分布:熱帶亞熱帶干旱河谷與稀樹草原;
主要性質:鹽基飽和的紅色土壤,復鹽基明顯,交換性鈣、鎂占陽離子交換量的80%以上,pH 6~7,有時達7.5。
14.褐土
分布:暖溫帶半濕潤區;
主要性質:具有黏化與鈣質淋移淀積的土壤,鹽基飽和,處于硅鋁風化階段,有明顯黏淀層與假菌絲狀鈣積層。B層呈棕褐色,pH7~7.5,鹽基飽和達80%以上,有時過飽和。
15.灰褐土
分布:溫帶干旱、半干旱山地,云杉、冷杉下;
主要性質:腐殖質累積與積鈣作用明顯的土壤??葜β淙~層有機質可達100g/kg、下見暗色腐殖層,有弱黏淀特征,鈣積層在40~60cm以下出現,鐵、鋁氧化物無移動,pH 7~8。
16.黑土
分布:溫帶半濕潤草甸草原;
主要性質:具深厚均腐殖質層的無石灰性黑色土壤,均腐殖質層厚30~60cm,有機質含量一般30~60g/kg。底層具輕度滯水還原淋溶特征,見硅粉,鹽基飽和度在80%以上,pH 6.5~7.0。
17.灰色森林土
分布:溫帶森林草原地區森林植被;
主要性質:具深厚腐殖質層的土壤。腐殖質層厚達50cm,有機質含量20~30g/kg。弱度淋溶,剖面下部結構面見硅粉。具O-A-AB或(B)-BC-C剖面構型,凍土層厚1.5m。
18.黑鈣土
分布:溫帶半濕潤草甸草原;
主要性質:具深厚均腐殖質層和碳酸鈣淋溶淀積層的土壤。腐殖質層厚50cm左右,有機質含量50~80g/kg。其下,鈣積層明顯。表層pH7.0,逐漸往下pH達8~8.5,冬季凍層達1.3~1.5m。
19.栗鈣土
分布:溫帶半干旱草原;
主要性質:具有栗色腐殖質層和灰白色鈣積層的土壤。表層栗色腐殖質層厚20~30cm,有機質含量15~45g/kg。愈趨半干旱,有機質層愈薄,含量亦減。其下灰白色積鈣層發育明顯,積鈣層見于20~30cm深處,厚達20~40cm,呈斑點狀或層狀積鈣,石膏及易溶鹽局部聚積。
20.黑壚土
分布:黃土塬面上,由黃土發育;
主要性質:具低有機質含量(10g/kg),但腐殖質層卻很深厚(1m或更深)。原位黏化,但無明顯黏化層,具假菌絲狀石灰累積。
21.棕鈣土
分布:溫帶干旱草原向荒漠過渡;
主要性質:具淺棕色薄腐殖質層、灰白色薄積鈣層的土壤。地表多礫石,見黑色地衣,具有多角形裂隙,石膏聚積,積鈣層接近地表。
22.灰鈣土
分布:暖溫帶干旱草原區,母質多為黃土,少數為沖積扇洪積物發育;
主要性質:低腐殖質、具弱淋溶特征。植被覆蓋率10%~40%。僅夏季土壤發生淋溶,易溶鹽、碳酸鈣、石膏累積于15~30cm處。碳酸鈣含量可達120~250g/kg,石膏聚積層含量高,尚可在底部見易溶鹽累積,含量可達10g/kg。pH 8.5~9,表層初顯結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