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治高血壓的思維
一、高血壓形成的原因
病多生于寒
仲景之所以著書名為《傷寒論》,他所重視的也就是這個“寒”字。而治病之法,也需以祛寒為主。寒邪自外而入,邪之來路也即邪之去路,所以治諸寒證需重視培養陽氣以祛除寒邪。我臨床所見,感冒是受寒,臟腑病也多因于寒,推之,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證也與寒邪內客相關。
凡所瘀滯,皆屬陽虛
凡身體有一處陽氣不到,即在此處出現陰濁凝聚。陰聚則傷陽,導致陽氣更虛。所謂陰濁,包括瘀血、痰飲、水濕等都是。大病如各種腫瘤、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緣由于此。因此若能陽氣溫通,則陰凝自散。通陽之法眾多,或湯藥扶陽,或開表散邪,或刺絡放血,或艾灸宣陽。
二、高血壓的癥候
1、耳垂冠心病溝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是平潔光滑的,若耳垂出現一條斜線或皺痕,從耳屏間切跡向外伸展到耳垂邊緣,這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癥等疾病的征兆。有人稱此線為冠心病溝、腦動脈硬化耳褶征等。如果能掌握這一特征,就可提前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從而增加康復的機會,并預防意外發生。
2、大椎穴處肌肉隆起
臨床觀察一些病人,其后項大椎穴處肌肉隆起如小山丘,或有壓痛或無壓痛,且多見于高血壓、頭暈、中風等病人。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人身所有陽經在此處交匯成一大穴,陽氣從大椎可上達巔頂。若此穴滯塞,陽氣不暢,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則成上實下虛諸證。必針之灸之,泄其滯,通其路。
3、男性高發
臨床上可以明顯觀察到,男人遠較女人多見高血壓、中風、高血脂等癥。我分析其原因,排除應酬飲食原因之外,亦可能在于女人有月經。女人借天地之力,每月排血一次,趁機排出體內的瘀血痰濁。這樣無異于清洗了體內的瘀毒,而且是有規律地清洗。如此可以保證女人的身體不至于出現瘀滯不通的病理情況。
三、高血壓與中風
一代醫杰徐嗣伯認為,風眩之病起于心氣不定,胸上蓄實,因此有高風面熱之癥。此即現代高血壓病所出現的面熱瞀眩及中風初期的風火僭張證。此論發千古之秘,惜未引起歷代醫家重視。今人治高血壓多在重鎮潛陽及活血化瘀上打算,而不識其證本質在于風。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徐氏主張用續命湯。
高血壓保健——斂降相火
當前高血壓、中風等腦血管病越來越多發,吃降壓藥也不能完全預防中風。高血壓患者當斂降相火,平時可自己保健:
1、常掐后腳跟的大筋以及其兩旁的太溪和昆侖穴,能引火下行;
2、點按風池、百會可祛風醒腦;
3、用雙手十指梳頭,自前而后,可促進頭部氣血運行。
諸法合用,既有降壓之效,又有助于預防中風的發生。
今日診治一中風患者,自述半年前晚上吃飯時突然上肢無力,不能用筷子。患者素有高血壓,但家人都過于忽視,也不了解中風先兆,未能及時救治。
中風預兆
中風往往都有預兆,平時血壓偏高的人一旦出現以下不適:
突發面部或上下肢無力或麻木;
突然講話不清楚,或理解力下降;
突然眼睛視物模糊;
突發頭暈或眼眩,感覺身體不平衡,或行走困難;
突發頭痛,痛甚如裂等
需引起足夠重視,速速就醫,以免耽誤病情。平時當注意養生,用中藥或針灸調理都有預防效果。
如果病人血壓升高,但其脈虛弱無力。此屬虛證,以補為主,不可可妄瀉,以防傷正。但據中醫脈證用藥針灸,不必硬套西醫的高血壓理論。如果硬要服藥降壓,恐怕會導致腦血管意外,即中醫之中風。西醫認為高血壓需服降壓藥,否則易致中風。但對于此類病人,服降壓藥反而易致中風。此又不可不知。
四、從高血壓看中西醫學
身體不舒服了,一定要找西醫確診嗎?——大可不必。西醫確診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康復,但中醫辨證論治也照樣可以讓病人更好地康復。比如,頭暈目眩,西醫確診為高血壓,于是讓病人服降壓藥,一直服到死為止;中醫面對這樣的癥狀會綜合舌脈分析,以辨明體質與病證,對證用方施藥,往往可以使癥狀徹底消失。
對于高血壓病來說,醫生能做的非常少,只能幫助病人適當緩解高血壓癥狀,但真正治本的卻是病人自己。現實的情況卻正好相反,病人自己不知養生,肆意妄為,拼命折騰自己的身體,卻要求醫生治病。而醫生只讓病人吃降壓藥片,天天吃,天天降,到死方休。這樣皆大歡喜:藥商賺了錢,病人滿意,醫生也開心。
有網友不理解中醫,反問我:有用中醫治好高血壓的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中醫不但可以即時降壓,還可以治本,讓病人徹底康復。臨床上這樣的病例多不可勝數,又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呢?我倒是奇怪,用藥片降血壓,天天吃藥,到死都沒有治愈高血壓,如此治法與騙人何異!卻居然是主流醫學,令人十分不解。
多年的西化教育,讓不少人迷失了。認為感冒要一周治好才是科學,腫瘤手術切除再加放化療是科學,疼痛要用嗎啡是科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終生服藥是科學。而不知道感冒可以一天治愈,腫瘤不一定需要手術加放化療,疼痛也可用針刺見效,三高癥可從根本上治愈。當科學逐漸成了迷信,科學也不靠譜了。
為什么血壓會升高?
高血壓病人如果血壓不是非常高,我的觀點是盡量不要吃降壓藥。因為降壓藥是與人的生命相對抗。今天血壓升高,用西藥降下來了,明天又升高,又降壓。如此反復循環,日日降壓,不死不休。其實為什么血壓會升高?中醫認為是體內有所阻滯。不消除這種病理阻滯,而只是一味地降壓,永遠也不可能治愈高血壓。
在應激狀態下,為了保證上半身的血液供應,機體會自動調整血壓,使血壓升高。而大多數的高血壓病即是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的自然反應。因此,治高血壓絕不能拼命降壓,只盯著血壓計的指標,這是治標不治本,如此治療無異于雕影琢月,舉火焚天,又有何用。緩解機體的應激狀態,扶足元氣,如此才是治本之道。
五、中醫治療高血壓
有人問:中醫能否治愈高血壓?若能治愈,需要多久?各種慢性病癥能否治愈,受許多因素影響。一則病人要配合治療,堅持正確的生活習慣,積極養生保健,另外,亦需保持積極、開朗、向上的心態,并遠離怨恨惱怒煩等五毒侵擾。再者,明醫亦屬必需。若病人積極配合,明醫用心施治,即使大病重病亦可向愈。
中醫湯藥治療高血壓
如何根治高血壓?中醫完全有辦法。臨床所見中醫的療效相當不錯。短期服湯藥或針灸治療之后,即可徹底停用西藥。關鍵是要找到引起高血壓病理阻滯的部位,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多與痰濁、血瘀、郁火等有關,阻滯的經絡多在太陽經、陽明經或少陽經,部分病人亦有足三陰經阻滯。辨證用方多可速效。
朋友父親因高血壓而突然中風,癥見眩暈、左側肢體活動略差,伴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診脈辨證,處以小續命湯、張大昌朱雀湯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藥數月,諸多不適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暢,就一直不停地服了下去。一般來說我主張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藥輕,緩緩圖攻,亦可久服。
高血壓針灸醫案
針灸醫案。一男病人,久年高血壓,伴有心慌胸悶。年高體弱,心虛血瘀。為針神門、內關、大陵以養心,足三里與豐隆以通降陽明之滯。配合用下三皇扶正固本,兼有化瘀理血之功。太沖理心氣、平肝陽。諸穴交替針治十數次,竟然諸癥全消。今日病人復診,說已經近一年未見復發,且已完全停服西藥。
高血壓針灸治療效果極佳。對于尺脈沉而無力者,我衡喜針雙側下三皇,配合印堂、百會,有明顯降壓效果,且持續時間較久。若脈浮滑大者,即針瀉豐隆、太沖、飛揚、足三里、昆侖諸穴,血壓可即時下降。亦可針曲池以清利頭目,緩解高血壓所致諸頭目不適。
預防之道,則需灸關元、腎俞、足三里諸穴,以固根本。
高血壓針百會、印堂、風池、曲池、足三里,血壓立降。
平時可以艾灸涌泉、針刺或者艾灸太溪穴、每日泡腳至微微有汗。
今日來診一女病人,高血壓,頭內熱哄哄感覺。其脈弦甚。此為木郁,當急瀉木之實。針百會、前頂、后頂以降木火于上,足三里、太沖引火下行。針入一分鐘許,病人自述頭部有清涼感,漸覺頭內冰冰涼,極是清爽。有時針刺確有不可思議之功。多年來我幾乎每天都在從事臨床工作,但仍時常被針灸的療效所震憾。
足陽明經治療高血壓
某化學博士,左心區有一點壓迫感,數月,曾檢查心電圖未見異常,服西藥無效。檢查其局部有一點壓痛。其痛在足陽明經,循經針足三里穴而左胸痛立消。后來治療高血壓,竟然從此未再出現左心區不適。針百會、豐隆、內關,并在膈俞埋針,一診后高血壓即大有好轉,連續治療數次,高血壓亦未再發作。
太陽經治療高血壓
男,高血壓四年,未見任何不適,其脈滑大,舌下瘀滯。沿督脈以及兩側太陽經刮痧,并在出痧明顯處挑刺出血,再用罐拔出瘀血,以活血祛滯,并透上浮之火。并用一寸長針在兩側膈俞穴平刺,針尖向內,用膠布粘住,保留一天。此法治療效果很好,高血壓漸趨穩定。膈俞穴埋針可迅速降低血壓,其效非常。
膈俞穴埋針治療高血壓
若血壓偏高,我常在膈俞穴埋針:用一寸細針,沿皮向脊柱方向斜刺,要求無任何不適,即可用膠布固定。再針百會、豐隆、足三里諸穴,則既可收即時降壓效果,又能穩定血壓,保持療效。我治高血壓,衡先診脈,再針刺。針入再診,脈浮大者多可迅速改善。針刺之功,效在頃刻,稱之為桴鼓相應,亦毫不為過。
氣壓偏低,腦部氣血不暢所致高血壓
一女病人偏頭痛,每天氣變化即發作。自述20年前自意大利來到因斯布魯克居住即開始發作。伴高血壓、頸肩肌肉疼痛。此地勢使然也。本此屬于阿爾卑斯山區,氣壓偏低,腦部氣血不暢而患病。針百會、印堂、靈骨、大白、三叉三、然谷、公孫、太白,配合推拿頸肩部,半年凡16診而諸癥次第皆愈,已停服降壓藥。
老年高血壓
我曾在奧地利診治過一老年患者,患高血壓多年,服西藥仍血壓高。診其脈屬高年腎虛,相火上浮,因取下三皇、百會、足三里、太沖諸穴,連續治療數次,病人十分高興,說針刺降壓效果明顯,且血壓更穩定。并說過幾天就是他與老伴的金婚紀念日,這是我送給他的最好的金婚禮物!
本文來自:董洪濤
二、七個經方治糖尿病
糖尿病對于西醫而言,就是血糖值太高,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情況,其治療方法就是兩個字降糖,一切圍繞著降糖兩字展開。但事實上每個糖尿病人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用中醫進行治療,就必須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擬定合適的藥方。下面是七個最常用的經方,不僅有效,而且去藥店配藥的價格也很親民,很值得借用。
1、白虎加人參湯
主要針對糖尿病初期,或血糖控制不良時,常見: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口干舌燥,舌紅苔黃等。
方用:
太子參15克,石膏(碎)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
原文:“……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石膏、知母清泄胃熱;粳米以淮山藥代之;人參用太子參或西洋參,合用以達到益氣生津之功。
合玉泉散意,加天花粉、葛根、生地黃、玄參,其效更佳。饑甚,加黃連清胃火;渴甚,加黃芩清肺熱。
2、桃核承氣湯
主要針對糖尿病常出現多飲、多食、多尿,大便干燥,便秘,為胃腸燥熱、灼傷陰津所致。
又多見口唇紫暗,舌質暗紅,邊有瘀斑。舌下靜脈青紫,脈沉澀,為胃熱灼傷陰血,血脈澀滯難行,以致瘀血燥熱相互搏結。
方用:
桃仁(去皮尖)12克,大黃12克,桂枝(去皮)6克,炙甘草12克,芒硝6克(沖),生地12克,玄參10克。
水煎,芒硝沖服。
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經活血;大黃、芒硝、甘草攻下陽明燥熱內結。
全方有泄熱通下,逐瘀活血之功。合增液湯的意思,加生地、玄參,更為對證。
便秘重者,大黃、芒硝后下;輕者,大黃同煎;兼氣虛者,酌情加黃芪或太子參。
3、真武湯
患糖尿病時間長了,陰損及陽,導致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出現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全身浮腫,頭眩心悸,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或白滑,脈沉遲弱(見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臟病后期)亦可見。
方用:
茯苓、芍藥、生姜、炮附子各9g,白術6g 。
《金匱要略》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炮附子溫腎助陽;白術燥濕健脾;茯苓淡滲利水;生姜助陽散水;芍藥斂陰和營。合為溫陽化氣行水。
糖尿病往往兼瘀血者,加丹參、益母草、桂枝,通陽活血;
氣虛明顯者,加黃芪,或再加黨參,益氣溫脾;
肝陽上亢(合并高血壓)者,加鉤藤、天麻,平肝息風;
焦燥渴者,遵照《金匱要略》消渴病篇:“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加用栝蔞根、淮山藥生津潤燥,瞿麥淡滲利水,炮附子溫陽化氣。共奏溫陽化氣利水、生津潤燥止渴之功。
4、腎氣丸
糖尿病日久,病入下焦,陰損及陽,導致腎陽虛損。證見神疲倦怠,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四肢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而弱。
方用:
干地黃24克,薯蕷、山茱萸各各12克,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克,桂枝、炮附子各3克。
《金匱要略》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地黃滋陰補腎;山萸肉、淮山藥補益肝脾;茯苓、丹皮、澤瀉協調肝脾;附子、桂枝溫陽暖腎。上藥共奏雙補腎陰腎陽之效。
腎陽虛明顯者,用肉桂替代桂枝,以增溫陽之力;小便多者,仿“水陸二仙丹”意,加金櫻子、芡實,補腎澀精;氣虛甚者,重用黃芪益氣;下肢輕度浮腫者,加牛膝、車前子,仿濟生腎氣丸意,溫腎活血利水。
5、五苓散
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經病變,影響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導致膀胱功能異常,排尿困難、尿不干凈或尿失禁。
早期偶在生氣著急時,出現排尿時間延長;中期可見尿流變弱,排尿費力,排尿時間延長,多次排尿后仍余瀝不盡,甚或小便失禁。
為糖尿病日久,氣虛及陽,氣化失職,水蓄膀胱所致。
方用:
豬苓、茯苓、白術各9克,澤瀉15克,桂枝(去皮)6克。
《傷寒論》太陽病篇及《金匱要略》消渴病篇均有“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的論述。
桂枝通陽化氣;白術、云苓、澤瀉、豬苓淡滲利水;加黃芪益氣。
方中黃芪重用,使收縮無力之膀胱功能迅速得以恢復。遵仲景原方之意,桂枝只宜少量,取其辛溫通陽,又不耗傷陰津。
6、黃芪桂枝五物湯
糖尿病日久,氣陰兩虛,血脈瘀阻,肢端失養,出現肢體麻木疼痛。
多呈對稱性,下肢為甚。有麻木、觸電感、蟻爬感,繼而刺痛,甚則可呈放射性或痙攣性作痛,夜間尤劇。
仿黃芪桂枝五物湯法,自擬方:
黃芪9克,桂枝9克,熟地9克,玄參1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牛膝10克。
黃芪、桂枝、熟地、玄參益氣養陰以治本;當歸、桃仁、牛膝活血通痹治其標;另可配合外洗方:桂枝、乳香、沒藥、蘇木、川紅花。
煎水浸泡外洗,以溫陽和絡,活血通脈。
《金匱要略》用于治療血痹,即所謂:“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血痹乃陽氣不足,陰寒凝滯,血脈痹阻所致。
本證以肌膚麻木不仁,脈微而澀為辨證要點。
7、酸棗仁湯
失眠是糖尿病常見癥狀,有的十分頑固,經久不愈。
表現為難以入睡、或早醒、或睡不寧、多夢。伴頭暈、頭脹、心煩、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等。失眠常可致血糖不穩定,血糖上升
方用:
炒酸棗仁15克,甘草3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克。
酸棗仁養血安神(用量最重);川芎調血養肝(用量其次),以清陰熱;知母清熱除煩(用量其次)以除虛煩;茯苓寧心安神(用量其次),以安心神;甘草和中(用量最輕)。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中所涉及到任何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哲醫論壇 —— 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