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你是進不去車展,我進去看了也覺得很無聊,很郁悶啊。”
當我跟同行朋友大吐今年記者證申請流程奇葩,被拒后看展無門的苦水時,她冷不防的來了句。
為什么會無聊呢?各參展車企無非是把一直說的話,到了上海車展再說一次罷了。
在業界的眼中,上海車展不是4月23日開始的,是從19日甚至4月中,連軸轉的新車發布會、技術交流會、品牌之夜就開始的。大概5,6年前,A級車展還是有看頭的,各車企把最重磅的新車和技術都往里塞了,車展的含金量足,是因為當時聚光的舞臺少,給公眾的傳播更少。車展頭一兩天可能是一年當中,全民最關注新車的日子呢, 大家都鉚足勁去展現。
而現在呢?無孔不入的傳播、狂熱的內卷、無定律的熱點,車展本身的流量就在下降;有個人IP,自信IP能變流量的車企,早就熱衷自己辦盛大的發布會了;而且車展的信息量大太密集,不夠重磅的車企聲音,很容易被淹沒當背景板。所以,大車展的功效也從“聚光舞臺”變成“擴音器”。
近三年,車企每到4月,11月的傳播,便是借車展的東風,重磅消息先自己發布搶流量,等車展再“下餃子”上新車,等于短時間密集宣傳兩撥。試問今年上海車展媒體日的400多場發布會,當中有多少,是平時戰略的持續?對本來就傾軋各種發布會的媒體,這當然索然無趣,但說要行業到了“舍棄”車展的時候,倒也不至于。
戰場,早就不在車展內
試想想,在除掉“華為,增程,駕駛輔助“剎車”,9系SUV團戰、具身智能、AI、合資覺醒和缺席者”,這些關鍵詞之后,今年上海車展還有新哪些故事?
時代變了,車展看點不多,這不是車展本身的錯,內因是由內卷市場決定的。之前跟車企市場部的人聊天時,他很直白的說:“都什么時候了,還講什么技術呢,(車展)趕緊賣車吧。”中國市場越加呈現自己的特點——價格大棒下,什么級別都要量大管飽;市場席位的僧多粥少,讓絕大多數車企,都不會甘愿冒市場試錯、自己既有份額被搶走的風險,去創新或別出心裁一些什么技術,反而是適應和擁抱,“走別人的路,卷死別人”,還談什么同臺競技,同臺共贏?
這種打法玩得最溜的是合資車企,這屆上海車展,簡直變成了合資“在內卷市場如何求生存”的大型解答會,要把丟失的市場份額盡快搶回來。大眾、豐田、奔馳、寶馬巨頭們,說要開啟轉型說了幾年,堅定投入中國市場,本土化反哺全球研發的風,也吹了幾年,今年的上海車展,頗有卷土重來之勢,重新研發的車海策略的第一批實車如貫而入。奔馳CLA L也好,大眾ID.ERA也罷,“內飾”和“智能化”是本土的,800V平臺、華為乾崑智駕,來的慢是慢點,但都追上了主流梯隊,而且合資的“皮”,操控和品質保持大牌的水準不變;跟兩年前合資車企在上海車展捉襟見肘的窘態,已經不一樣了。消費者是否受樂,還得觀望,有時千好萬好,不如有話語權的產品,一個帶頭降價。
不再是個新鮮話題的“國產品牌高端化”,也在今年的上海車展卷出了花,在之前上的新問界M9(參數丨圖片)、騰勢N9,和車展上的“杭州灣庫里南”極氪9X,樂道L90等都形成了“前呼后擁”之勢,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出“9系”產品,曾被認為自主品牌最難上攻的一個細分藍海市場,都被攻占下來,自主品牌的自信確實有底氣的。但深入產品,逐一對標,發現始終離不“模仿”的同質化,之前,“帕梅化”就在中大型新能源轎車上演過一輪,如今在大型SUV上外觀“攬化”,內飾“華化”,設計師的想象力被禁錮了?但誰都又敢在這市場,承受創新試錯的風險呢?倒不如如比誰“抄的功課”更聰明,在用車場景考慮用戶的實際用途更多些。實用主義為上的買車趨勢,哪個消費者不喜歡一分錢兩分貨?
又比如增程車型,既然這一塊的需求,早被開墾出來,而且中高市場,都被驗證過很有回報(理想,問界,零跑),盡快投入技術力量造新車便是,不要再糾結增程是否真的在技術上低人一等。這點很多跨國車企就想得很通透,“合資2.0時代”就是加速本土化,大眾之夜首發的5臺新車,有多少臺標上“不在歐洲市場銷售”的小字呢?就是有種吃過虧,老實聽勸后開啟的反攻之勢;相反,車展前的長城汽車那一句“打死不做增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呆了不少人,吃瓜的群眾樂看這“刺頭”,獨一家能掀出什么風浪。
但特立獨行的畢竟是少數,今年的上海車展,沒有大佬的跨展臺互動,雷軍、周鴻祎這些中年男人也沒來,也再沒有女車主爬上車頂維權的加戲,營銷的噱頭少了,讓車回歸車,這點是值得贊;但當技術趨同、設計趨同,人均新能源架構和大布局生態化戰略,與大IP的各種綁定(華為、Momenta、寧德時代)......套路看得多了,也就乏了。今年上海車展的主題“擁抱創新,共贏未來”,到底淪為國際會展中心的一張背景板而已。
車厘子觀察
下一屆看終極贏家?
現在的車圈,早就被沒日沒夜的價格戰搞得變形了。“適者生存”一天在中國車市打拼,就要跟隨開打,疲于奔命不說,能不能奏效,投入和產出能不能正比,我想除了幾家有話語權的,車企們到了新車上市一刻,都說不準;明明做了所有能做的產品研發、市場策略,產品力不夠就價格湊,可惜就賣不過其他人。
因為有人說,這是價格戰泡沫所導致,只要有人抱著不賺錢賺吆喝,甚至虧本要規模的心態造車,市場就會進入循環里出不來。但國家隊現在嘗試“剎車”,“智駕”得用“駕駛輔助”代替,初看是用詞上的規范,但實質給行業降了速,更能賣上價格的高階輔助駕駛,在消費者感知面前,被弱化甚至同質化了。“最嚴電池令”,同樣要求車企的宣傳更務實,告訴消費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當大家適度回歸“價值戰”,對長期主義的人是一種機會。
何小鵬預測過,三年內淘汰賽會結束,因為從今年開始,所有人都會出牌,市場上同質化產品越來越多,卷得也最厲害,秩序也越發混亂。等兩三年淘汰戰過后,2027年才能看清未來市場秩序的時候。
那不就是下一屆上海車展舉辦的時間嗎?但其實也跟車展沒什么關系,想必下一屆的上海車展,也只會是一個舞臺,市場座次排序,早在場外決定了,車市需要的共贏也遠未達到。但愿這不是我一個沒資格看展的人,心里的發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