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余公里——這是從祖國西南內陸成都到東部海岸青島的距離。
1949年到2025年,從白手起家到艦陣如虹,這是中國海軍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奮斗歷程。
2025年4月23日是人民海軍成立76周年紀念日。在紀念日前夕,來自成都市的37名中小學生走出教室,在青島的晨曦中登上以家鄉(xiāng)命名的戰(zhàn)艦——成都艦,并上了一堂特別的思政語文課。
近年來,為探索思政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教育局共同推出了“成都市大中小學思政行且知實踐課堂”項目。項目研發(fā)和授課團隊由成都市語文教研員、思政專家和中小學一線語文教師構成,在3-9年級語文課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元素,開發(fā)了系列“思政語文課”,將思政教育與語文課有機融合起來,讓同學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fā)現(xiàn)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成都艦,我們來了!”
4月21日在成都雙流機場,來自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第四小學校、成都市第二中學、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學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小學北區(qū)學校、四川大學附屬中學的37名學生懷著無比期待和激動的心情,喊下了這句話。盡管當天陰雨綿綿,卻澆不滅他們對成都艦的向往之情。
學生們在雙流機場候機合影
4月22日一早,37名蓉城學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終于登上了成都艦。甲板上海風輕拂,孩子們好奇地觀察著艦艇的每一處細節(jié),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成都艦
“來,大家往這邊看,這是什么?”
“這是主炮”
當官兵指著一個軍事裝備,學生們立馬搶答,就連官兵也連連贊嘆:小朋友們太厲害了!
“海韻書聲同頻振,軍民攜手向深藍”主題共建活動現(xiàn)場
在莊重的歡迎儀式后,成都市龍泉四小的同學們以一首《逐夢深藍》詩朗誦拉開活動序幕;緊接著,成都二中的學生們用演繹舞蹈《碧波問月·海嶼回音》、三十六中學生們表演《旗語操》、成都市第二中學師生朗誦詩歌《成都艦》、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區(qū)師生帶來了歌曲表演《軍港之夜》。活動尾聲,各校學生代表向成都艦的官兵們贈送了特別的禮物。
兩名學生代表在發(fā)言中對成都艦的官兵們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感謝:你們就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說:“今天,我們不僅登上了戰(zhàn)艦,更在心底種下了報效祖國的種子。”
隨后, 37名學生還和官兵們一起,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語文課。
隨著一聲“起立,敬禮!”,思政語文課正式開始。
2012年11月23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艦載多用途戰(zhàn)斗機殲-15首次在遼寧艦上成功著艦,這意味著中國戰(zhàn)斗機實現(xiàn)了從陸地向海洋的跨越,標志著我國海軍真正進入航母時代,這一夢,夢了近百年。
當天,《人民海軍報》發(fā)布了通訊《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用細膩的筆觸記述了遼寧艦殲-15艦載機成功著艦的過程。向讀者展示了中國人民軍隊在創(chuàng)新中不怕犧牲,勇于探索的精神,該報道一經(jīng)發(fā)出就引起了轟動。隨后,該報道還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2017年秋季修訂版)的課文 。
活動當天,成都教科院附屬龍泉學校羅婷婷老師也登上了成都艦,給成都學生和艦上官兵分享了《一著驚海天》這篇文章。她認為,航母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海權的百年期盼,而殲-15成功著艦不僅是一次軍事突破,更是圓了國人“近百年等待”的夢想。
殲-15成功著艦,見證了中國航母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而以家鄉(xiāng)“成都”命名的成都艦,見證了中國海軍裝備現(xiàn)代化的歷程。
成都市大中小學“思政行且知”實踐課堂走進成都艦
羅婷婷表示,能夠在成都艦,上這樣一堂生動活潑的思政語文課感到十分榮幸和激動。
她希望這堂課能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學生積極回答老師提問
北二外成都附小北區(qū)二年級學生吳松玥激動地說道,“在軍艦上參加思政課,學到了中國海軍的發(fā)展歷史,感受到了中國海軍的強大,為他們感到驕傲。”作為此次課堂上最小的學生,她深受成都艦官兵自強不息、英姿勃發(fā)精神的感染,立志在未來當一名海軍,為祖國的海軍建設添磚加瓦。同時她也向成都艦的官兵們表達了祝福,祝成都艦劈波斬浪,希望他們的每一次遠航都平安凱旋。
來自成都市四川大學附屬中學青少年航空學校的高一學生許妙言表示,首次登上成都艦,心情非常激動,第一次這么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此次在成都艦上了這堂思政課后,更加堅定了他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的夢想。
“成都艦”四川籍軍官何垚在課堂上分享了她的參軍故事。她出生于軍人家庭,十多年前她對海軍還很陌生,如今她已成為以家鄉(xiāng)命名的成都艦的一員。
在何垚看來,成都艦是一艘非常優(yōu)秀的艦艇,她多次跟隨成都艦執(zhí)行重大戰(zhàn)訓任務,每一項任務都把成都艦鍛造得更加“鋒利”,更具戰(zhàn)斗力。
“海軍艦艇官兵出海之后‘不回家’是一種常態(tài),想家也只能隔海望山,但是能夠在成都艦上工作,就好像我沒有離開家,沒有離開家人一樣,“一個四川人能在這樣優(yōu)秀的家鄉(xiāng)艦上服役,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何垚動情地說道。
分享最后何垚向來自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寄語道:未來,你們或許會成為科技先鋒,推動“中國創(chuàng)造”;或許會投身教育,傳承文化;或許會穿上軍裝,保家衛(wèi)國。每一位同學都在尋找夢想的路上,只要保持熱愛,堅持奮斗,未來必將如星辰大海般璀璨!
成都市第二中學副校長張文勇表示,今天在成都艦的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以城市與戰(zhàn)艦的精神共鳴,讓國防教育可感可知,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把青春奮斗融入星辰大海”的種子,筑牢“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信念根基。
2024年5月,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成都市委宣傳部和成都市教育局聯(lián)合推出的成都市大中小學“思政行且知”實踐課堂,正是對國防教育的一份成都回答,從內陸到深藍,這堂海天思政課不僅拓展了教育的廣度,更提升了精神的高度,當成都艦的汽笛與校園鈴聲共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正以最澎湃的方式抵達心靈。
師生和成都艦部分官兵合影留戀
而在這堂課以外,“思政行知課”實踐課堂還將道德修養(yǎng)、拼搏奮進、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等精神與語文課融合,確保思政教育在各學段間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同時還結合各種振奮人心的成都故事,比如“譚米線”、 救死扶傷劉婉等平凡至善的舉動,展現(xiàn)著成都文明友善的特質;尋覓城市中的川劇蹤跡,感受天府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無論是“扎根大地向陽而生”90后新農(nóng)人王伶俐,還是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都是成都紅色傳承底色,展現(xiàn)著成都學子強國有我的精神風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