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提前知道下一次災害天氣的具體時間、風力大小以及洪水程度,我就能更精準地修繕我的大棚。”這句來自農戶的感慨,印在了劉娟的心中。
劉娟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這些年來,天氣說變就變,摸不準規律,還隔三差五鬧災,用農戶的話來說就是“折騰得夠嗆”。
“災害的突發性、嚴重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讓農戶在是否繼續投入修復與重建上心生疑慮。”劉娟說。
當下,氣候變化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農業,作為高度“靠天收”的產業,首先感知到氣候變化的沖擊;農戶也成為最早感知氣候變化、受影響最大的群體。
如何增強農戶的防災自救能力?農村基層如何互助應對氣候變化?近日,在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聯合舉辦的“節氣的時差”氣候變化與農戶適應策略工作坊活動上,多位專家圍繞農戶的氣候適應展開了深入探討。
“節氣的時差”氣候變化與農戶適應策略工作坊活動上,多位專家圍繞農戶的氣候適應展開了深入探討。
當早開的蘋果花遇上氣溫驟降
氣候變化下農業脆弱性凸顯
“以前蘋果樹開花時間相對穩定(多在4月中旬至下旬)?,可現在氣候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開花時間也變得難以捉摸。”渭塬市一果園經營者賀元立告訴記者,“今年,蘋果花比往年早開了一禮拜左右,可偏偏又遇到了前兩天的極端天氣,氣溫驟降,最低溫度都在零下一度到兩度,這可把我們愁壞了。”
渭塬市(原渭塬縣)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是陜西省蘋果產業的關鍵基地。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加劇,渭塬市蘋果產業正面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
據南都了解,蘋果樹開花后如果遇到低溫天氣,花蕊很容易被凍壞。賀元立無奈地說道:“受到低溫凍害后,花蕊已經變黑了,不能正常授粉結果了,產量肯定會受到影響。而且這次凍害可不是小范圍的,我們這兒500畝果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近日發布的《節氣的時差:多元農戶經營主體氣候變化認知與適應策略案例研究》報告聚焦了陜西、重慶、河北三地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種植區,深入調研了氣候變化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研究團隊在陜西省渭塬市、重慶市霧江區、河北省千山縣調研發現,三地均有平均氣溫上升、降水模式改變、極端天氣事件趨多趨重等特征,這些變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活動。例如,渭塬市近年來氣溫年際波動增大、冷熱害頻發,對蘋果的產量和品質產生了不利影響。
報告稱,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升高、降水模式改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給蘋果的生長環境帶來了巨大挑戰。氣溫的異常波動影響了蘋果的花期和坐果率,降水的不均勻分布可能引發干旱或洪澇災害,增加果園管理的難度和成本,而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更是對蘋果的產量和品質造成直接威脅。
農戶的“自救”
氣候變化面前勢單力薄,提升韌性需多元主體參與
對于氣候變化,農戶并非一無所知。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農能夠依據農作物生長周期變化、土壤濕度變化以及季節轉換時溫度與降水的微妙改變,大致判斷出氣候與往昔的不同。
他們深知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播種時機、生長態勢以及最終收成。蘋果園管理員張博就表示,“近幾年氣候變化很明顯,不再像以前一樣很有規律。”
渭塬市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是陜西省蘋果產業的關鍵基地。這是往年果園里蘋果成熟時的場景。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凍害,賀元立也在他的蘋果園里嘗試過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我們想過在蘋果園里放煙霧、打水來釋放熱量,可一旦低溫天氣來得太突然,這些措施根本來不及實施,而且果園面積太大,也很難做到全面防護。”賀元立無奈地表示,“很多時候只能聽天由命。”
作為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的人群,更多的農戶都在積極采取各種適應策略以減輕其負面影響,包括調整種植結構、改進灌溉技術、尋求非農就業等。
農村基層還設立了“氣象專員”這一崗位,會在災害高發前期采用線下宣傳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為村民們講解災害防護知識與技能,使村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災害防護的方法。渭塬市一村干部劉峰就提到:“我村配備了一名專職氣象專員,其在氣象信息監測與預警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有氣象信息監測預警,農戶也未必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應對。正如報告所言,很多適應方案仍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廣泛的社會響應。與此同時,受限于資源稟賦、知識水平、政策環境等因素,農戶的適應能力存在差異,適應效果也參差不齊。
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資深研究員李朝表示,“堅守土地的小農戶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農村社區的互助、政策的扶持將顯著減輕其面對氣候風險的壓力。小農戶在氣候變化面前勢單力薄,需要集體、制度層面的支持。”
農村基層應對氣候變化的轉型思路
從短期防災邁向長期氣候韌性建設
針對這一現狀,多位專家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轉變:農村基層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應進一步從“防災減災”向“氣候韌性建設”轉型。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劉杰表示,農業韌性規劃需要從生態、經濟、社會、工程和組織五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他強調,農業韌性不僅體現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上,還包括在極端氣候事件后快速恢復和適應的能力。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劉杰發言。
劉杰認為,當前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多集中在短期響應,如災后的救災搶修,而缺乏長期韌性規劃。他提出,事前應加強氣象觀測網絡建設,完善早期預警系統;事中需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優化資源配置;事后則要注重恢復與重建,減少災害損失。
此外,他還提到,農業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在推廣規劃型適應性技術方面可以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長期的趨利適應規劃,提升農業系統的整體韌性。
資金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食通社孔令鈺表示,小農戶在應對氣候變化時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許多小農戶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難以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劉杰也提到,農業企業前期投入大,對資金的需求量高,但可獲得的融資渠道有限。他建議,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低息貸款和補貼力度,同時推動氣候投融資政策的落地,為農業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風景園林系副教授熊亮表示,技術手段可以為韌性規劃提供有力支持。他指出,通過數據化和可視化技術,可以將氣候風險清晰地呈現給社區,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李朝則從本土知識的角度出發,認為適應氣候變化需要與本土文化和條件相結合。她說,本地農民對作物生長和本地氣候條件有精確感知,他們能夠通過低成本措施改善小氣候條件。例如,在西北地區的一個釀酒葡萄種植園,當地農戶通過燒牛糞、用秸稈造煙霧防霜凍等方式,在局部提升溫度,有效保護了葡萄生長。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綜合施策。劉杰表示,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推動農業從短期響應向長期韌性規劃轉變。他還提到,農業韌性建設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戶。通過多方協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提升農業系統的整體韌性。
在討論中,專家們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農業從短期響應向長期韌性規劃轉變。正如劉杰所說,“只有通過綜合施策,才能真正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本文及報告中的受訪者姓名張博、賀元立、劉峰以及地級市以下地名渭塬市、霧江區、千山縣均為化名
采寫:南都記者王瑋 發自陜西西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