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乒乓球隊的流量江湖中,王楚欽與孫穎莎的“斷層式人氣”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兩位尚未加冕奧運單打冠軍的00后選手,微博超話閱讀量合計超500億,商業(yè)代言數量遠超馬龍、陳夢等大滿貫選手。這種“非冠軍頂流”現(xiàn)象,既是數字時代體育偶像生產機制的產物,也折射出中國體育文化從“唯金牌論”向“人格化消費”的深層轉向。
一、 人設突圍:Z世代的情感投射容器
1. “反精英敘事”的共情效應
孫穎莎的“天才少女”標簽與王楚欽的“逆襲黑馬”人設,精準踩中Z世代對“非完美偶像”的偏好。孫穎莎東京奧運“止步亞軍”后被粉絲稱為“人間止藤片”,其嬰兒肥面容與賽場殺氣的反差萌,消解了傳統(tǒng)冠軍的“神性”;王楚欽從“摔拍禁賽”到“世界第一”的成長史,則被包裝為“熱血漫男主”劇本。這種“缺陷美學”比完美冠軍更具情感粘性。
2. CP經濟的流量裂變
“莎頭組合”的混雙搭檔衍生出龐大的二創(chuàng)生態(tài):B站相關視頻播放量破10億,LOFTER同人文超50萬篇,CP超話穩(wěn)居體育榜第一。資本順勢推波助瀾——某運動品牌推出“莎頭”聯(lián)名款球拍,3分鐘售罄;WTT將兩人混雙比賽剪輯成“偶像劇式”集錦,助推CP從競技組合升格為文化符號。
3. 社交媒體的“去權威化”表達
孫穎莎在直播中模仿“小黃人”表情、王楚欽發(fā)布彈唱周杰倫歌曲視頻,這些“反體制化”的個性展演,打破了國乒運動員“集體榮譽工具人”的刻板印象。據統(tǒng)計,兩人微博互動中“生活類”內容點贊量是“賽事類”的3倍,印證粉絲更渴望“真實人格”而非“金牌機器”。
二、 商業(yè)重構:流量邏輯對競技價值的降維打擊
1. “數據女工”的造神運動
粉絲通過打投、控評、反黑等標準化流程,將運動員轉化為“數據商品”。孫穎莎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最受歡迎運動員”,背后是粉絲群組織的“日均百萬點贊”工程;王楚欽的“世一”超話簽到率長期保持99%,其商業(yè)價值評估中“社交媒體活躍度”占比達40%,遠超技術指標。
2. 灰產經濟的寄生狂歡
代拍產業(yè)鏈為兩人量身定制“流量套餐”:孫穎莎訓練館跟拍套餐888元/小時,王楚欽機場VIP通道照片200元/張。某黃牛坦言:“拍馬龍只能賣給老球迷,但拍王楚欽的00后粉絲會無限復購。”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模式,刺激灰色產業(yè)瘋狂涌入。
3. 品牌方的精準收割
商業(yè)代言評估體系已徹底流量化:孫穎莎因“媽粉”占比高,代言母嬰產品;王楚欽的“女友粉”群體則吸引美妝品牌。某乳企市場總監(jiān)透露:“選擇孫穎莎因她的粉絲超70%愿為偶像周邊支付溢價,轉化率是傳統(tǒng)冠軍代言的2倍。”
三、 體制嬗變:舉國體制與流量經濟的畸形共生
1. 新老交替的真空紅利
馬龍、許昕等老將淡出賽場后,國乒急需新流量入口。王楚欽、孫穎莎恰逢其時填補空白:兩人巴黎周期外戰(zhàn)勝率超90%,既滿足“成績底線”,又具備“造星潛質”。教練組默許其參加綜藝錄制、時尚活動,實質是將運動員作為“體育娛樂化”試驗品。
2. 飯圈治理的雙標困境
國乒一方面出臺《抵制飯圈行為十條》,另一方面默許“莎頭”CP營銷拉動球市。這種矛盾在WTT新加坡站達到頂峰:賽事方設置“CP專屬觀賽區(qū)”引發(fā)爭議,但門票秒罄的結果讓管理層選擇妥協(xié)。流量利益與競技原則的博弈中,前者漸占上風。
3. 地方體育局的推波助瀾
河北體育局為孫穎莎開設“個人IP運營中心”,北京隊為王楚欽對接頂級娛樂經紀資源。地方利益驅動下,運動員被迫在訓練與商業(yè)活動中走鋼絲——孫穎莎2023年參與12場品牌活動,其主管教練邱貽可承認:“商業(yè)任務已影響技術細化進度。”
四、 時代隱喻:體育偶像的祛魅與重構
1. 金牌權威的消解
Z世代不再盲從“冠軍即正確”的傳統(tǒng)認知。王楚欽仁川冠軍賽爆冷出局后,粉絲群發(fā)起“輸球也要抱抱”話題,閱讀量反超賽事報道;孫穎莎多次大賽失利仍穩(wěn)居商業(yè)價值榜首,顯示新生代更關注“人格魅力”而非“金牌霸權”。
2. 參與式文化的崛起
粉絲通過二創(chuàng)、控評、線下應援深度介入偶像建構。孫穎莎的“捏臉”表情包被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轉發(fā),王楚欽的“殺神”同人漫畫登上《乒乓世界》封面,這種“產消合一”模式重塑了體育偶像的定義權。
3. 體娛合流的不可逆趨勢
當國際乒聯(lián)將孫穎莎vs早田希娜的比賽剪輯成“美少女戰(zhàn)士”特效視頻,當王楚欽成為首個登上《時尚先生》封面的現(xiàn)役國乒選手,競技體育的娛樂化改造已成定局。這種變革既帶來商業(yè)增量,也埋下“競技異化”的隱憂。
結語:頂流泡沫下的乒乓未來
王楚欽與孫穎莎的“非冠軍頂流”現(xiàn)象,既是時代饋贈的禮物,也是懸掛在國乒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粉絲為“莎頭”CP的甜蜜互動尖叫時,不應忘記日本隊張本美和已在巴黎奧運會女單奪銀;當代拍者圍堵王楚欽索要簽名時,需警惕這些鏡頭正將中國乒乓球的未來壓縮成流量快消品。或許正如劉國梁的警告:“我們可以擁抱流量,但絕不能跪著接住它。”如何在商業(yè)狂潮中守住競技體育的純粹性,將是國乒“后頂流時代”的真正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