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拋出了一系列對等關稅計劃再次引發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多家媒體與國際組織指出,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計劃若實施,可能對二戰后形成的自由貿易體系構成重大沖擊,將重塑美國與世界的經濟關系。然而,當輿論聚焦于政策數字、專家評論和經濟模型時,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切,并不突然。
事實是,特朗普的政治思維、貿易主張與談判風格,早已埋伏在他過去幾十年的言行中。如果只盯著當下的新聞,而忽視他長期的信息軌跡,我們就可能被表象帶偏,失去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力。這也是情報與新聞的本質區別——新聞告訴我們“發生了什么”,情報則試圖回答“為什么會發生、將如何演化”。
1987年的警告信:早已寫下的宣言
早在1987年,特朗普便以私人名義在《紐約時報》刊登公開信,批評美國政府在對外貿易等方面的“軟弱與浪費”。在這封公開信中,他警告說,美國的貿易伙伴正在利用美國的開放與寬容,而美國政府卻毫無作為。他質問:“我們的伙伴真的在為美國的利益出力嗎?”并呼吁美國“像對待一項生意一樣管理國家事務”。這些表述,不僅展現出他對對等貿易的長期執念,也可視為他的“對等關稅”構想最早期的輿論試探。
這封信并非出于競選目的,而是出于他個人的強烈不滿與政治表達沖動。它表明,特朗普的“經濟民族主義”并非政壇成功后的投機立場,而是他一以貫之的核心信念。理解這封信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個極早期的信號,說明特朗普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美國再次強大”。
2000年的貿易警告:《我們應得的美國》中被忽略的信號
2000年,尚未正式涉足政壇的特朗普出版了《我們應得的美國》(The America We Deserve)。在書中,他反復強調一個論點:美國正在“被外部經濟力量蠶食”,而美國領導人“缺乏勇氣進行對等談判”。他點名批評了中國、日本、墨西哥等國家的出口優勢,聲稱美國“正在為世界的繁榮買單”。
這些觀點,在當年被主流政界視為“民粹式夸張”,但到了2016年之后,卻成為他對華政策的主旋律:貿易戰、關稅壁壘、制造業回流、“脫鉤”論調……每一步幾乎都可以在2000年的這本書中找到雛形。
如果當年的政策分析者或研究機構真正研讀過這本書,那么2016年后的許多所謂“黑天鵝”舉措,其實都可從情報角度解釋為“灰犀?!薄蟾怕适录?,只是我們選擇了忽視。
危機中的性格地圖:從《在巔峰生存》讀懂他的反擊邏輯
1990年出版的《在巔峰生存》(Surviving at the Top),并不是一本商業雞湯書,而更像是特朗普對“失敗”“媒體”“規則”的私人回應。在那段他陷入債務危機、商業聲譽下滑的歲月里,他以一種極具攻擊性的語言宣稱:“當有人攻擊你時,你要比他們更強硬地回擊。”這進一步強調了他在面對挑戰時的敢于反擊、永不道歉的強硬立場。
這種“零和生存觀”,成為他后來在政治舞臺上處理沖突的核心邏輯。無論是對待媒體、反對黨,還是對待美國的貿易對手,他始終堅持“強者施壓、絕不退讓”。
在貿易談判中,這種邏輯體現得尤為明顯。他常公開威脅“如果他們不同意,美國將關閉市場”,即使這種說法并不符合WTO規則或經濟現實。但對他而言,規則本身并不是前提,對方是否感受到壓迫與混亂,才是談判是否成功的標志。
這種風格讓他在國際舞臺上飽受爭議,卻也贏得部分國內民眾的“鐵漢印象”。理解這種性格形成的根源,不能只看他今天說了什么,而是要讀懂他過去如何在風暴中幸存。尤其是在他當前對中國商品重新提出高額關稅的背景下,這種“受挫-反擊”式邏輯再次顯現——從取消減稅談判到威脅加征關稅,這一系列操作與其商業危機中的反應路徑如出一轍。
新聞很吵,情報線索卻往往在沉默處
以新聞為依據分析政治人物,是必要的,但遠遠不夠。新聞追逐即時性,傾向于報道“發生的事”,而情報研究強調時間維度、結構性邏輯。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計劃并不是一夜之間的突發奇想,而是他長久以來在著作、采訪、演講中反復醞釀的舊想法。
關于這一政策的報道雖引述了多位前官員與經濟學者的擔憂,卻未提及這背后政策連續性的線索。這是當代情報研究者面臨的挑戰之一——我們往往在信息過載中,忽略了最具價值的信息:那些時間跨度長、反復出現、被當事人本人一以貫之堅持的“信念”。
在這個被社交媒體主導的信息時代,我們太容易陷入“當下震驚”,卻忘了很多“驚人之舉”早有跡可循。媒體喜歡突出其“今天說了什么”,但情報分析更應關注“他一貫怎么說”“他是否反復提起某類詞匯”“他如何定義對手與勝利”。這才是真正的情報分析——不在于記錄即時的言論,而在于深入挖掘“他為何這樣說”“他如何組織敘事”“他的核心概念如何演化”。正如特朗普今日貿易戰中打出的牌,并非突發奇想,而是多年軌跡的回響。理解這樣的領導人,恐怕不在于看他昨天發了什么推文,而在于從他“長期文字痕跡”中獲取線索。
讀懂特朗普,不止看“新”聞,更要學會“歷史性”閱讀。
本文來源于公眾號:競爭情報雜志,2025年04月22日。徐宏宇,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競爭情報》執行主編,任曉波,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