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天,莫斯科街頭,風冷得像問題本身。
《共青團真理報》寫下那句讓人心頭一緊的話:“為什么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
幾十年來,中國企業從圖紙走向標準,從代工廠爬上產業鏈頂端,俄媒看得眼紅,嘴卻服氣。
他們追著問,我們回頭看——一套制度、一種文化、一種時間感,悄悄撐起了答案。
而現在,是時候說說這個問題了。
別說羨慕得臉紅,他們是真急了
2022年12月12日,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用一篇社論問出了這幾年最扎心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趕超美國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標題像一聲嘆息,更像一劑自省。
文章第一段直接開門見山:“幾十年前,中國還是農業國,如今,它已是全球高科技強國。”
俄羅斯一向以蘇聯工業傳統自豪,可這一次,它承認自己“被超車”。
報道引用了阿爾平納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中國創新者》,解構中國企業的崛起路徑。中國沒有靠山寨,而是靠“市場換技術”。你賣核心技術,我開市場入口。你設技術壁壘,我搭人口紅利。
工程師不是坐辦公室做PPT,是跟工廠跑項目、跟客戶試樣。
俄方專家馬斯洛夫分析得很透,中國企業習慣“邊上架邊修正”,產品一推出就接受市場檢驗。這種“打補丁式創新”,迭代速度像打游戲,一版一升級。俄羅斯學者稱之為“紅皇后競賽機制”:你不跑,就被淘汰。
書中指出,中國一線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普遍達到利潤的8%到10%。這在全球屬于第一梯隊。錢真花在刀刃上——不是裝個實驗室,而是搞底層研發,造核心模塊。
俄媒還注意到一點:中國的初創企業如潮水般涌出。
斯科爾科沃商學院的列梅加指出,中國市場對初創容忍度極高,小企業可以先做、后改、再融資。一旦成功,有完整孵化機制接盤。
國民經濟和國家行政學院的法因施米特強調,中國企業面臨的行政檢查密度低,流程精簡,效率高。他說:“讓企業專心賺錢,是最高效率的產業政策。”
所以他們“又敬又怕”:敬中國跑得快,怕自己跟不上。從模仿到自主,再從標準走向全球定價權,這套邏輯,中國已經跑通。
2022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全球第一;出口額全球第一;高科技專利申請數全球第一。中國人沒發宣言,默默把數據寫進了時代的底牌。
規則不換盤,企業才敢跑
2006年,深圳南山科技園試行“企業信用承諾免檢制”:營收在500萬元以下的科技企業,只需提交合規聲明即可半年內免查。這一試點,拉開了中國地方政策改革的窗口。
這不是“降門檻”,是釋放信號——穩定規則、明確邊界。此后,全國范圍逐步形成“企業先跑、政策后評”的制度生態。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中國700多萬家中小企業面臨停擺危機。2月中旬,國務院12天內完成三項落地政策:緩繳社保、免租三月、設專項貸款。方案迅速,口徑統一,執行到戶。
這種“快反應”,不是應急靈光,而是自2003年非典以來,中國就構建出的應急響應鏈條。制度不靠推演,是在危機中演練出來的。
《中國創新者》總結:政策能激勵創新企業的,不是扶持力度,而是預期穩定性。你今天讓試,明天不打回原形,企業才敢做投入。
華為2005年設立基礎研究預算池,每年營收9%專投前沿開發,研發周期5年起步。這不是跟風,是長期制度信任積累的結果。
聯想2007年上線全球客戶響應平臺,用大數據分析追蹤產品瑕疵。這種全球級技術架構,建立于穩定資金和政策可預期基礎上。
俄媒指出,中方制度“減少監管摩擦、容許失敗重來”,形成真正的試錯機制。
這個機制有三層設計:
- 產品初期允許邊銷售邊改進,客戶反饋直接進入迭代回路;
- 失敗不判死刑,進入“高風險企業追蹤培育庫”,由政府部門跟蹤輔導;
- 一年內無優化自動退出資源優先權,企業仍可再申請。
這是一種“動態優勝”的制度,讓資源在努力者之間輪轉,不靠關系,靠反饋。政策是跑道線,不是天花板。創業者不是被引導,而是自己走得明白。
凌晨的燈亮著,是一種民族習慣
2021年6月,浙江義烏夜市打烊后,福田街道還有7家批發門店燈火通明。店主說:晚上10點到1點是非洲訂單的主時段,錯過這幾小時,一單就黃。
中國人習慣在深夜為白天鋪路。這種延時文化,外界叫“時間延長帶”,但在中國,這叫“干事的窗口”。
《講解中國人為什么那么勤奮》提到:西周立國,秦朝一統,中國比歐洲早2000年實現政治集中。度量衡統一,文字規范,稅賦清晰,這些看似枯燥的制度,形成了民族認同與行動同頻的文明底座。
中國傳統神話不是童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盤古開天,講的都是“累死也要完成目標”的民族敘事。這不是文藝,是行動指南。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奮工作的民族》一文統計:北京凌晨修路,上海深夜配送,深圳通宵營業的門店占比全國第一。勤奮不是個體作風,而是集體協同。
走出國門,同樣節奏不變。在拉美,華人超市店主睡在店里,以節省通勤;在非洲,中國基建夜班三輪倒;在巴黎,唐人街清晨四點起灶,配合批發節奏。
《矛盾人生》說,新中國70年,從一窮二白躍升為科技強國,靠的是集體奮斗與個人躍遷意志的疊加。
1980年代,商販潮啟動;1990年代,工程隊奔南方;2000年后,程序員卷進創新平臺。每一步都不是等風口,而是自己刮風。
俄媒寫道:中國人不是因為窮才拼,是因為“拼”已經成為民族自我要求。
《參考消息》引用的原話最有力:“我們以為他們在復制西方,其實,他們在復制自己。”
文明不是靠照抄,是靠自然。中國人的深夜不是熬,而是點燈——照路、照人、照見未來。
參考資料
“為什么是中國人,而不是我們?”俄媒探尋中國趕超美國“秘訣”.參考消息.2022-12-16
勤勞的中國人,不朽的奮斗史.知乎專欄 矛盾人生.2021-12-17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奮工作的民族.新浪新聞.2017-02-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