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小希 編輯: 阿若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這句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好的親密關系,是給你的人生做加法。
有了這個人,你會感覺被托舉,看到更高遠的世界,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和幸福。
可反觀生活中,卻能發現,很多關系其實是在做「減法」。
我們好像總得被迫忽視自己的很多喜好、感受、情緒,才能維持一段關系。
比如:
做決定時總是先問對方想不想,明明不喜歡某件事卻假裝喜歡; 其實心里很生氣、難過,嘴上卻說“沒事”、“我不在意”; 單身獨處時明明好好的,但一到關系里就開始患得患失,變得不像自己,心情、狀態和對方高度綁定。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可能是在關系中失去了「主體性」。
主體性,就像內心的定海神針。可以讓每個人在獨處時安然做自己,也可以在關系中更加和諧幸福。
今天的文章就來聊聊:
我們該如何找回親密關系中的主體性?
01
喪失主體性的????????????????????????????????????
3種主要表現
最直接的表現,是對伴侶過度付出,忽視自己的需求。
28歲的女生小橙便是如此。
她懂事的就像個透明的存在:從來不問對方要禮物,節假日也從來收不到紅包,從不提要求,更不會表達不滿。
她默默付出,經常上門端茶遞水做家務,在對方生病時無微不至地照顧,處處迎合包容對方。
可盡管如此,她還是經常被男友嫌棄。
當對方動不動就提分手,她都會眼淚汪汪地挽留,并更加小心翼翼地努力付出。
為了留在關系里、讓對方滿意,她可以無限制迎合對方,讓自己的邊界感、需求、感受通通消失。
圖源:pexels
同時,喪失主體性的人,會經常會感受到不被滿足。
有過出軌經歷的已婚女性小寒曾透露過自己的心路歷程。
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的婚姻非常不幸福。她老公工作忙,總在應酬,而且脾氣不好,回到家總是大呼小叫、忽視她的感受。
每當這時候,她總是一個人躲起來偷偷掉眼淚。她也經常滿腹委屈地和閨蜜吐槽:“我在這個家到底算什么?”
因長期的內心失衡,她不自覺地發展了婚外關系。但很快發現,婚外關系也并不能填補她內心的缺失:
“他經常說他工作忙,沒空陪我,可是他寧愿花那么多時間給短視頻點贊,也不愿意用這些時間多和我說說話。”
在關系里缺乏主體性的人,內心常常會失去穩定感,情緒全靠對方來安撫。
所以,當小寒失望之余、退回一個人的世界時,她無法耐受強烈的孤獨感。
于是,她又開始新一輪的追逐和失望。
圖源:pexels
還有人會做出很多不恰當的情感回應。
之前在小紅書看有人討論過一個問題:
“當你看電影遲到,而男友聯系不上你,他會作何反應?”
其中有兩個女生講述了各自的親身經歷。
女生A約男友看電影,因事耽誤遲到了半小時,那時候手機又沒電了,聯系不上男友。后來才發現,男友在她遲到的半個小時內,連續打了20個電話。
而女生B的經歷恰恰相反。她開車遇到交通事故,耽誤了看電影。而在她處理事故、無暇聯系男友的一小時內,男友一個電話也沒打,反而一個人進了電影院,獨自看起了電影。
于是有網友打趣地發起投票:“這兩個人,一個那么焦慮,一個那么回避,你會選誰做你的男朋友?”
其實,過度焦慮和回避的依戀模式,在親密關系中比比皆是。
而這兩種極端表現,都有可能意味著在關系中喪失了主體性。
焦慮型依戀太害怕被拋棄、太在意對方了,于是開始瘋狂聯系對方、渴求重獲安全感。
但這是情緒的外控,因為他把安全感的按鈕交給了對方。
回避型依戀則是壓根屏蔽了自己的感受,感到不安全時躲到自己的世界里,怕處理沖突就干脆一個人去看電影,自顧自蜷縮起來、斬斷對外界的需要。
這并不是“冷靜”,而是與自己的情緒斷聯。
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做法,本質上都是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能力,因為內在沒有足夠穩定的“自我核心”——也就是我們說的「主體性」。
02
主體性
是如何失去的?
如果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在關系中缺失主體性的人,往往在早年有很多被錯誤對待的經歷,很多核心的情感需求和體驗沒有得到滿足。
核心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人,就像童年沒吃到糖的孩子,對想象中的甜味無法釋懷,這樣的執念也延伸到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
首先,他們缺少被尊重的體驗。
小橙回憶自己的童年,她經常被冷漠又粗暴的母親入侵。
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莫名刮起情緒風暴。她變得又懂事、又敏感小心,生怕惹到她。
當她進入了青春期,母親依然會進她房間亂翻自己的東西,在很多事情上粗暴地替自己做出決定。
所以,對他人的需求敏感、讓自己的感受變得麻木,是她從小就練就的“童子功”,也是她自我保護的生存策略。
在成長過程中有大量被入侵體驗的人,對被入侵和剝削的感受是麻木的,她們似乎自帶“吸渣體質”,容易吸引剝削自己的人進入自己的生活。
圖源:pexels
同時,他們缺少被看見的體驗。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每個人都有鏡映需求,渴望從重要他人處獲得共情性反饋,以確認自我價值、能力及存在感的需求。
這種反饋如同鏡子般映照出個體的內在體驗,因此形成健康的自尊和穩定的存在感。
存在源于被感知。
可是,很多早年的情感、情緒無法得到養育者看見和反饋的人,無法形成內聚性的自我。
成年后,他們需要在親密關系中找到那個讓自己可以依賴的人,希望通過別人讓自己脆弱的自體穩定下來。
正如小寒的內心獨白:
“只要我一個人呆著,就會感覺非常孤獨,陷入迷茫。但是,好像又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填補我的虛無感、滿足我的需要。”
圖源:pexels
不僅如此,主體性缺失的人,也缺少恰當的“分離”體驗。
如果伴侶沒有及時回應自己,容易激起自己被拋棄的體驗,進而引發焦慮或回避的防御機制。
也因此,伴侶需要始終有求必應、一直在自己可以碰觸到的范圍。一旦觸摸不到,心理上就像經歷了某種失去,陷入恐慌,激起不恰當的、破壞關系的回應。
本質上,這是“客體恒常性”缺失的表現。
只有被好好愛過、并經歷過心理分離的人,才能意識到照料者是一個對我們滿懷關愛的存在,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離開我們的獨立個體。
但是,養育者關愛缺席,或過度融合、不愿分離,也會讓孩子與客體的關系,將始終停滯于“與養育者共生”的階段。
這些都會妨礙一個人形成客體恒常性、成為心理上的成年人。
03
如何奪回
主體性??????????????????
也因此,只有奪回主體性,才能發展健康的親密關系,擁有主導人生的力量。
要奪回主體性,首先要練習覺察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學會尊重自己的需求。
當注意到自己在重復某種模式的時候,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
你是否在忽略自己,習慣性地認為自己不重要? 你自己的需求被滿足了嗎? 你的感覺怎么樣?
為了和自身的感受重新連接,可以借助冥想等方式,讓自我感受敏銳起來。
同時,靠自己去做出與以往不一樣的反應模式,打破一貫以來的強迫性重復。
現在的小橙已經能和自己有更多連接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很多場合都是無意識喪失自我、迎合他人的:
她曾經感受不到,在朋友聚會時,她總是聽從他人安排、委屈自己吃不愛吃的東西;
她曾經感受不到,男朋友真的對自己很差,她也需要包容和寵愛,她也希望像其他女生一樣被尊重和珍視。
“原來我一直這么委屈。”
感受到自身需要的她,舊的自我開始一片片掉落和破碎,她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維護自己的需要,遠離負面的關系。
圖源:pexels
同時,通過自我撫育,提升自我獨立性。
研究顯示,成年人擁有自我撫育的能力。
自愈是每個人的天賦和責任。每個成年人都不再是當初那個脆弱的孩子,成年人有資源對自己再撫育,自己給自己關愛,自我擁抱、自我滿足。
不再執著于未得到的糖,而是靠自己走到更高遠的世界,自己去創造更多的甜味。
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和專業人士建立連接,完成分離個體化。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向前發展。
如果自己內心的家是冷漠的、沒有溫度的,成年后的自己可以通過一種人造的關系重新給自己建立穩定感。
合格的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充分正確的回應,且穩定在場。
這是一種獲得修正型的情感體驗:
就像一個安全島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退回,在想依賴的時候可以放心依賴,不用擔心被拋棄。
在此基礎上獲得的情感支持,可以讓人格重新成長,也因此有力量做出心理上的分離。
從分離開始,你開始邁向更廣闊的世界,變回自己人生的主角。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添加客服大表姐微信,我們將按需為您匹配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無論是誰,都是你人生的NPC,你才是自己的主角。
只有奪回自主權,才能在不舒服的關系里瀟灑轉身,在幸福的關系中讓快樂延續。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