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春,北京紫禁城的深宮籠罩在一片沉寂之中。
袁世凱臥于病榻,面容枯槁,氣息微弱。幾個月前,他自封“洪憲皇帝”,試圖復辟帝制,重塑封建秩序,卻不料?激起全國上下的反對。
西南護國軍起兵討伐,北洋內部的親信分崩離析。種種壓力和反對之下,袁世凱的?帝制夢碎,而他也?在孤寂與悔恨中溘然長逝,年僅57歲。他的離去,不僅終結了個人的野心,也揭開了北洋軍閥17年統治的亂世序幕。
袁世凱離去之后,偌大的北洋集團被人瓜分,他們依靠著北洋集團的底蘊,割據中國,形成的中國近代歷史中最著名的“北洋軍閥時期”。
他的北洋軍閥集團,又是?如何將中國拖入連年戰亂的深淵?
袁世凱的崛起,始于清末的軍事改革,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暴露了清朝八旗與綠營的腐朽無能,朝野震動,改革軍隊的呼聲此起彼伏。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袁世凱抓住這一時機,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這支軍隊承襲了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的宗法傳統,以同鄉、親友、師生關系為紐帶,構建起一支忠于袁氏而非清廷的武裝力量。
袁世凱精心挑選親信,將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委以重任,號稱北洋“三杰”,而?他的親友子弟袁乃寬、張鎮芳,門生故吏曹錕、李純、王占元、段芝貴等人,迅速晉升為北洋六鎮的鎮統、協統等要職。
掌控了整一個中高層的人員體系,就基本上等于掌控了整一個新軍的力量,新軍對于八旗有碾壓性的優勢,這些人也?視袁世凱為衣食父母,構成了北洋軍閥的軍事核心。
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他一方面擴充北洋新軍,組建六鎮約7萬人的精銳部隊,另一方面在中央與地方安插親信。
徐世昌從袁世凱的幕僚晉升為軍機大臣、內閣協理臣,朱家寶、趙秉鈞、齊耀琳等人從知縣、候補道擢升為巡撫或侍郎。袁世凱通過“保薦”、“密保”、“特保”等方式,向清廷推薦親信,使北洋系的文武官員遍布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東三省等地。
因此?,北洋集團的勢力如滾雪球般膨脹,成為清末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派系,足以左右朝政。
1908年,皇族親貴載灃等人猜忌袁世凱,將其罷官,迫使其隱居河南安陽。
可是,袁世凱的實權和兵權沒有半點削弱,因為?北洋新軍的忠誠與親信的維護,使清廷對其無可奈何。
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心理上:
“不知有清廷,唯知有項城”。
這種局面,成為他東山再起的底牌。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急召袁世凱復出。他憑借北洋新軍的軍事力量,迫使清帝退位,為了中國盡快結束封建時代,孫中山先生只能讓出革命政府元首的位置,這就讓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
1912年,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北洋軍閥集團正式掌控北京政府。
但?這種以個人忠誠為基礎的權力結構,也為日后的派系分裂埋下隱患。
袁世凱的帝制野心,成為北洋軍閥命運的轉折點。
1915年,他推動“洪憲帝制”,試圖恢復君主制,以皇帝之尊鞏固北洋集團的統治。他組織親信鼓吹“君主立憲”,甚至偽造民意,宣稱全國擁戴。可是?這一舉動違背了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潮流,激起全國反對。
首先?,西南的云南、貴州等地爆發護國運動,蔡鍔等將領率軍討袁。
其次?,北洋內部的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也離心離德,或觀望或暗中反對。
除此之外,百姓的反對聲音是最大的,他們對袁世凱咒罵不已,看到這一副景象,袁世凱的皇帝夢徹底破碎,他也難逃袁家男人難過花甲的詛咒,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孤立無援中病逝。
可是?袁世凱的去世,并沒有帶來更好的局面。
因為袁世凱手中的神器掉落,反而終結了北洋軍閥的統一,開啟了派系混戰的亂世。
北洋集團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依附列強,爭奪北京政府控制權。
皖系以段祺瑞為首,1916-1920年掌控北京政府,依靠日本支持,推行“武力統一”政策,試圖消滅南方護法勢力。
而?直系由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領導,與英美關系密切,上世紀20年代年直皖戰爭中,直系聯合奉系擊敗皖系,曹錕、吳佩孚短暫控制中央。
至于?奉系,則?以張作霖為核心,盤踞東北,依靠日本支持,上世紀20年代中期一度入關,控制北京政府。
于是在?1916-1928年的13年間,北京政府更換38屆內閣,最短僅6天,總理如走馬燈般更替。
總統、執政、大元帥的頭銜在軍閥間流轉,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人輪番上臺,卻無一能穩定局面。
各派系為爭奪權力,頻繁發動大規模戰爭,如1920年直皖戰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的勝負,決定了北京政府實權的歸屬,卻將人民推向更深的苦難。
而?北洋軍閥的混戰,離不開列強的幕后操控,給予他們可趁之機,19世紀末,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日本、英美等國在華投資劇增,試圖控制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北洋軍閥各派系為獲取資金與武器,紛紛依附列強,出賣國家利益,加劇民族危機。
皖系的段祺瑞,是列強勾結的典型。
1916年,段祺瑞掌控北京政府,依靠日本的貸款與軍火,發動對南方護法各省的戰爭。他以鐵路、礦山、稅收為抵押,向日本借款,簽訂多項賣國協議。
例如,1918年的“西原借款”,以山東鐵路和東北森林資源為擔保,使日本在中國獲得特權。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實為日本擴張在華勢力的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大肆支持皖系,加深了對中國的控制。
而?奉系的張作霖,與日本的關系復雜而微妙。他早年依靠日本支持,控制東北,成為“東北王”。
1920年直皖戰爭后,張作霖野心膨脹,欲取代皖系,掌控北京政府。他親自向日本表示,愿采取“親善政策”,取代段祺瑞的地位。但?日本首相原敬認為,張作霖是維護“滿蒙特殊利益”的代理人,對其逐鹿中原的野心卻不熱心支持。
所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日本保持中立。
1924年,奉系將領郭松齡倒戈,率軍攻打奉天,張作霖岌岌可危。日本駐奉天軍隊出面干預,擊潰郭松齡,助張作霖轉危為安。但在?1928年的時候?,北伐軍節節勝利,張作霖敗退東北,成為日本“滿蒙利益”的障礙。
這個時候,張作霖反而站在了民族這一邊,毅然決定放棄內戰,承認國民政府,然后統一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者。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策劃爆炸,炸死張作霖,為直接侵占東北鋪路。
而?直系的吳佩孚,與英美的關系較為隱秘。1919年,直皖矛盾激化時,英美在華報刊公開支持吳佩孚,反對皖系的親日政策。1920年直皖戰爭,直系擊敗皖系,為了支持吳佩孚,1922年,英美促成四國銀行團向直系北京政府借款500萬美元,卻因日本公使小幡酉吉的反對而擱淺。
而?列強們?的選擇性支持,本質是?在華利益的博弈。
北洋軍閥的依附,使中國主權淪喪,鐵路、礦山、稅收被列強掌控。孫中山曾痛斥北洋軍閥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批判直指軍閥與列強的勾結對民族的毒害。
北洋軍閥的17年統治,給中國帶來空前災難。連年內戰破壞了經濟命脈,田地荒蕪,商貿停滯,人民流離失所。北洋六鎮擴充為數十萬軍隊,軍費開支壓垮財政,政府靠向列強借款度日。稅收被軍閥搜刮殆盡,地方豪強趁機魚肉鄉里。
軍閥混戰加劇了民族危機、為日本侵華埋下伏筆,北洋軍閥的統治,使中國在列強面前更加脆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而?面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先生?從未停止抗爭。他深刻認識到,北洋軍閥的統治比清廷更毒害人民,痛斥其為“無數強盜之專制”。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成立軍政府,號召推翻北洋軍閥,建立民主共和。
1920年代,孫中山調整策略,聯合中國共產黨,改組國民黨,籌備北伐。他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爭取國際支持,壯大革命力量。
1926年,北伐軍從廣東出發,勢如破竹,相繼擊敗
直系、奉系,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北洋軍閥徹底覆滅,北伐的勝利,實現了孫中山打倒軍閥的理想,結束了17年的亂世,為中國現代化開辟了新可能。
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激勵了無數志士。
他的護法運動與北伐戰爭,證明了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的希望,點燃了中國人民追求復興的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