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編輯/兩把刀
——【·前言·】——
1967年1月21日,上海海軍招待所的澆花井里,一具身著軍裝的尸體被打撈上來。當警衛員認出那是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時,整個大院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這口直徑不足一米、水深僅及胸口的井,成了非常離奇的死亡現場之一。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得知消息后,將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陶勇絕不可能自殺!”
這位從戰火中走來的老帥,為何對部下的死亡如此震怒?
“拼命三郎”的傳奇人生
陶勇原名張道庸,1913年出生于安徽霍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參加紅軍時,他在登記表上寫下“張道庸”,卻因文化水平有限,將“庸”字寫得歪歪扭扭。
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見狀,大筆一揮:“道庸不如陶勇,陶者堅也,勇者無畏!”從此,這個名字伴隨他南征北戰,成為令敵人膽寒的符號。
在黃橋決戰中,陶勇率部死守東門,面對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他赤膊揮舞大刀殺入敵陣,硬生生將防線從崩潰邊緣拉回。粟裕后來回憶:“當時陶勇的軍裝被鮮血浸透,活脫脫一個血人。”
在蘇中四分區反“清鄉”斗爭中,他獨創“水網游擊戰”,帶著戰士們在蘆葦蕩里神出鬼沒,甚至敢在日軍重兵把守的海安澡堂子里洗澡觀察敵情。當地百姓傳說:“陶司令會障眼法,鬼子看不見他!”
1944年,陶勇奉命組建新四軍海防縱隊。他深入虎穴,兩度捉放海盜頭目孫二虎,用“江湖義氣”收服悍匪,將800多名海盜改造成海上勁旅。這支隊伍后來在呂四海港伏擊戰中擊沉日軍軍艦,創造了新四軍海戰奇跡。
特殊時期的沖突
1965年,101派手下李某鵬帶著“檢查團”進駐東海艦隊,試圖打倒蕭、蘇兩位首長。
陶勇當面頂撞李某鵬:“你們這是借檢查之名來奪權!”他拒絕在誣陷材料上簽字,甚至將李某鵬送來的長白山人參原封不動退回。
這一次,陶勇已經算是徹底得罪人了。
67年,上海,行政主官陳丕顯被小將們抓走。陶勇拍案而起:“無法無天!”
于是他將東海艦隊的禮堂借給市里使用,親自派兵站崗保護。此舉徹底激怒了李某鵬,李某鵬在大會上咆哮:“陶勇是蕭、蘇的黑干將,必須搞倒!”
1月20日晚,陶勇在招待所與老戰友廖政國密談。他擼起袖子,模仿當年沖鋒的動作:“要是老陳有個三長兩短,我就帶警衛排去搶人!”
廖政國勸他小心,陶勇卻滿不在乎:“我這把老骨頭,早就不在乎了!”
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他最后一次公開表露心跡。
重重疑點
1月21日下午2點,陶勇讓招待所所長找理發員來。當所長帶著理發員返回花園時,卻發現陶勇不見了。眾人四處尋找,最終在澆花井里發現了他的尸體。
奇怪的是,絲棉背心尚未濕透,說明落水時間極短;井口邊緣有新鮮擦痕,像是被重物拖拽過;更起意的是,現場已被人用水沖洗過,腳印和指紋消失得干干凈凈。
醫院的搶救記錄顯示,陶勇頭部有明顯硬物撞擊傷,肋骨骨折,頸部有勒痕。但李某鵬卻在第一時間宣布:“陶勇畏罪自殺!”
他派人強行火化,甚至要求“不留骨灰”。火葬場工人蔡其家冒著生命危險,將陶勇的骨灰偷偷埋在冬青樹下,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
陳毅得知消息后,直接去面見教員老人家:“陶勇不可能自殺,這里面肯定有問題!”教員聽到后非常憤怒,將鋼筆摔在茶幾上:“立即打電話給上海,我看哪個敢動他!”
可是,一切都為時已晚——陶勇的骨灰盒已在公墓落定。
歷史不會忘記
陶勇死后,他的家人被掃地出門,子女被迫改名換姓。但歷史的真相不會被掩埋:
戰友陳丕顯的證言,上級粟裕的努力,法醫的證詞,兇手的破綻等等,經過各方努力,最終還了陶勇的清白:他不是畏罪自殺!
在為陶勇舉行的追悼會上,悼詞是:“陶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不過,關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懸案。
(本文部分細節參考自文獻、當事人回憶錄及權威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