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客跑到韓國人肉背大米,日本人都吃不起大米了嗎?
還真是。
日本社交媒體出現了如何在韓國買大米的攻略,有人一次性背40斤大米回國。
因為韓國大米價格是日本的一半。
目前日本超市10斤裝大米均價4200日元,也就是人民幣220元;
沖繩大米價格突破6000日元,也就是310塊人民幣,每斤大米超過20塊。
日本人可真是勒緊褲腰帶了,苦一苦孩子,罵名政府擔著。
大阪府交野市宣布,因米價過高,當地中小學午餐的米飯供應次數從每周3次減少至2次,改為提供面包替代。市長山本景稱,若米價繼續上漲,可能進一步減至每周1次。
來看看咱們中國的價格。
北京新發地最新的糧食價格,普通大米2塊錢一斤,最好的黑龍江五常大米,4塊錢一斤。
比起水深火熱中的日本人,中國人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服。
都二十一世紀了,為啥日本人吃個大米還這么難?
日本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資源貧乏。
日本只有6500萬畝耕地,跟中國江蘇耕地面積差不多,人均耕地不到五分地。
日本大米產量只有660萬噸,不能夠自給自足。
日本是發達工業國,根本不缺外匯,要說從中國進口大米,又近又便宜,為啥日本不干呢?
日本為了保護本土農業,對進口大米征收778%的高關稅,兩塊錢一斤的大米,到日本馬上漲八倍,馬上失去競爭力。
都快吃不上飯了,進口關稅還這么搞,日本城市老百姓就這么俯首帖耳,不反抗嗎?
還真是一點都反抗不了。
日本農協是日本農業的核心組織,通過政府政策,維持農產品高價。
去過日本旅游的觀眾都知道,日本超市里,到處都貼著國產的貼紙。
國產的肉、蛋、奶、魚,價格都比進口的貴一倍以上。
那不能提高進口嗎?不能。
進口農產品,面臨著大米一樣的高關稅;
除了關稅之外,還有配額。
即便支付了關稅,超過了進口配額,也是不行。
日本農協,控制農產品市場供需兩端。
供給方面,農協掌控日本全國六成化肥市場、四成大米流通,通過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截流農產品五成以上的利潤。
比如,番茄滯銷時候,農協就限制上市量,維持價格。
需求方面,雖然日本早已經城市化,農村人口僅占8%,農協組織可以影響三成國會席位。自民黨長期依賴農協支持的農村選區,作為回報,維持農產品的保護政策。
高保護農業政策,導致日本農產品價格是全球的5到7倍。
農民吃飽,市民跌倒。
城市消費者負擔很重,肉吃不起,菜吃不起,現在連大米也吃不起了。
日本農協搞貿易保護,搞到吃不起菜,天怒人怨,當然過火。
不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農協太過強大,中國農民太過弱小。
在市場面前,中國農民沒有任何話語權。
農民種啥啥跌,農民買啥啥漲。
中國的城市消費者,占盡了農民的便宜,還當白眼狼。
農民坐個地鐵,還要被責罵不干凈,要被趕出城市。
不公平的事,不可長久。
加入WTO之后,農產品市場開放大門,農民腹背受敵,一面是國內產能過剩,產品難賣,一面是進口農產品沖擊。
中國要探索制度化改革,在保障農民利益和社會物價穩定之間,尋求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