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化市勝利街道文苑社區,有一位被各族群眾深深信賴的社區“當家人”——邵桂榮。她扎根基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區各項工作中,以“四心”聚力,繪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初心為筆,繪就團結意識根基。邵桂榮深知思想引領的重要性,她充分運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學習載體,組織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及黨員深入學習黨的民族政策、理論法規等知識,引導大家認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意義。為提升學習效果,她開展專題培訓、知識競賽等活動,助力社區干部和各族黨員群眾實現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同時,她利用社區微信公眾號開設“石榴籽”專欄,定期推送民族團結相關內容及活動信息,并擔任“紅石榴”宣講團團長,帶領成員走進小區、企業、商戶和家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黨的政策、民族團結故事和中華傳統文化,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入腦入心。
同心為墨,勾勒共治和諧圖景。面對文苑社區城鄉接合部管理難題和資源匱乏現狀,邵桂榮提出成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建”,整合兩代表一委員、包聯單位、商圈商戶和物業企業等各方力量,發揮各自特長服務轄區各族群眾,推動社區從管理走向共治。
文苑社區轄區內有10余棟老舊樓房,基礎設施缺失,院內沒有休息的場所,一到晚上漆黑一片,而且近幾年內也不能納入老舊改范圍。“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沒有資源就去找資源。”在2022年至2023年,邵桂榮利用兩年的時間,積極爭取包聯單位、人大代表等資源,為老舊小區和平房區安裝了15處太陽能照明燈讓小區居民夜間出行有了安全保障,設置了12處室外休閑座椅。針對平房區防洪溝難題,她推行胡同長機制,讓居民自治管理,實現家門口事務的常態化維護。
群心為彩,渲染文化交融底色。為增進社區各族居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邵桂榮精心打造幸福學堂、民族之家等宣傳實景實體,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她組織開展剪紙、民族團結故事會、書畫展、制作民族美食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各族群眾在歡樂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心。
她還積極拓寬就業渠道,聯系相關部門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余期,幫助500余人次提升技能,實現75%的學員再就業和自主創業,為社區各族群眾的生活增添希望與色彩。
民心為韻,書寫溫暖服務篇章。“群眾需求是什么,我們就要去想辦法幫他們去解決,這樣群眾才會發自內心感覺我們做的這個事很有意義。”這是邵桂榮一直和社區干部們說的話。在邵桂榮的倡議下,社區成立訪調代理工作站、律管家工作室、紅石榴調解室等陣地,吸納各方力量加入調解服務隊,及時解決群眾訴求98件,化解矛盾糾紛128起。她還打造“紅石榴”照相館,為各族群眾免費拍攝照片,提供民族特色服飾體驗,用光影定格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馨瞬間。
“70多歲的金大爺早年喪偶,兒子在南方定居,女兒出國務工,都不在身邊,我每天都會到他家樓下看一看臥室的窗簾是否拉開。”邵桂榮說。社區像金大爺這樣的獨居老人共有18人,為了更好地服務轄區老人,她推出了別具特色的“窗簾行動”,組織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鄰居、志愿者與這些老人結成對子,每天早上在老人樓下查看是否按照約定拉開窗簾,如果老人家的窗簾拉開了,就表明老人一切平安,若窗簾沒有拉開,就會給老人打電話或者前往家中查看、詢問情況,守護老人平安。
轄區有個困難兒童母親去世、父親入獄,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性格孤僻,她就用所學的社工知識耐心開導,陪著聊天寫作業,竭盡所能得去關心幫助他,孩子親切地稱她邵媽媽。急難險重任務中,她總是沖在第一位,把轄區各族群眾護在身后,有一次抗洪搶險中,她第一時間沖進齊腰的積水中,挨家挨戶喊著疏散居民,用實際行動詮釋對社區各族群眾的深情厚誼。
邵桂榮,用“四心”聚力,在文苑社區繪就民族團結的絢麗畫卷。她用赤誠之心凝聚各方力量,以恒久之心守護和諧家園,將公心化作春雨,潤澤各族群眾心田,把愛心當作暖陽,照亮社區每個角落。
來源:敦化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