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聽過這樣一句話:恐嚇帶來的教育只會讓孩子一時聽話,換來的卻是孩子一生的“內傷”
這句話,立馬就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例子:
有一個5、6歲左右大的小男孩,不小心把媽媽剛買的奶茶打翻了,媽媽當場就炸了
當時,媽媽第一反應也是指著孩子怒吼:“哎呀,你怎么回事呀,怎么那么笨啊,連奶茶都拿不住,你看看你能干什么,還能干什么”
連續的問責,當時我聽了都一激靈,男孩更是嚇得渾身發抖,只是望著媽媽發呆,連眼淚都硬生生地憋著不敢掉
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恐嚇式教育
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教育形式,當我們脫口而出的時候會給我們孩子留下怎樣的心理感受呢
聽一個網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小時候討厭暴躁的大人,長大后又討厭自己成了暴躁的大人”
網上看到一個12秒視頻,視頻里也是一個看起年齡只有4歲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幫媽媽把面粉抬到院子里晾曬
也不知道是走得太急, 還是沒調整好姿勢,男孩一個踉蹌沒站穩,直接摔了個大跟頭
面粉呢,也隨著男孩的摔倒,直溜溜地撒了一地,白花花的面粉更撒了孩子一身
男孩驚恐地頂著滿身面粉站起來,被媽媽訓斥一頓后站在原地不敢挪動
到了晚上,他偷偷跑到院子里復盤,不停地模仿白天是怎么摔倒的
其實,孩子的內心是自責又自卑的,大概從摔倒的那一刻開始,內心的極其不自信,還有被媽媽責怪的自責感,都會導致他未來都不會有勇氣再幫媽媽做什么了
記得蘭媽以前就是這樣,媽媽早逝、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每年都是被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中
為了不給親戚找麻煩,蘭媽也是有活兒搶著干,誰干什么就搶著去幫忙
可那時候年紀小,勞動能力又差,有一次搬桌子掃地把大伯母家的暖水壺打碎,心里愧疚感一直蔓延至今
特別是聽到大伯母一直唉聲嘆氣的聲音,心里更是難受極了
再后來,為了避免惹麻煩,蘭媽就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事事搶著干,在我的心目中也敏感地覺得:“即便被誤會人太懶,也不要充當勤快的大好人”
這就是從小不被包容、不被認可的心理陰影,小時候沒過去的坎兒,長大后也照樣過不去
所以,孩子叛逆、頂嘴、甚至犯錯還摔門躲房間,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自此認定孩子是一個壞小孩,也拿壞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這些也是導致親子關系繼續變得糟糕的根本原因,不想把孩子養得越來越暴躁、越來越自卑膽怯,那家長就要學會一個新的教娃戰術:烏鴉定律
所謂的烏鴉定律,就是指一個人若不能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那就會一直深陷問題中走不出
而一個人最大問題,也是總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從不會反思自己,還總把不順心的事情、不開心的事情都歸咎于別人
成年人如此,教育好孩子這件事也不例外
一個成熟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叛逆反抗的時候從來不是只顧著焦躁、抱怨,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反省自己的態度,才能把孩子重新拉回來
比如,以下幾個有關烏鴉定律的實操方法,就可以有效破解親子之間的矛盾與爭吵:
01
如果情緒很差
那就給自己“10秒鐘”情緒緩沖
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究竟有多大?一則視頻道出了真相
視頻中,是六個犯罪少年,他們分別講述了自己糟糕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而總結這些孩子的成長經歷,蘭媽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即:經常被父母語言暴力
有些家長說:“就沒見過你這么笨的,豬都比你強”
還有些家長說:“你能玩嗎?剛開始就考了這么點分,后面怕是次次都要做班上的墊底生”
其中,有個叫張強的16歲孩子,他自述說
“在我12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分開了,媽媽每天罵我,罵我是個拖油瓶,把對爸爸的恨發泄在我身上,還總罵我是廢物,她從來就沒有夸過我,印象中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講真的,一個經常在被打壓、責罵、甚至語言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心態若崩了,成長又豈會好多少呢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親子關系,一定要具備及時調解情緒的能力
當然了,人無完人,也沒有人能做到絕對性的完美,唯有在情緒很差的時候學會調整狀態
比如,“10秒鐘”情緒緩沖就可以有效防止情緒惡化
我們借助烏鴉定律要做的就是:
1、換個環境,去房間播放一首音樂,或者去廚房倒杯水喝
2、心理默念:“孩子只是情緒差了而已,不要生氣,等情緒好點了再溝通”
3、洗澡沖涼,生理降溫可以有效減少心里煩躁,也能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消化負面情緒
如此,當我們有了“10秒鐘”的情緒緩沖后,大腦就會恢復理性,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在巧妙轉接下重新上線
02
如果成績很差
那就幫孩子找回學習的自信與方向
看過一句話,至今給我的感觸都很深:
“哪怕孩子成績墊底,哪怕連老師都覺得他很糟糕,你也一定不要放棄他,每個孩子也都有被挽救的可能”
一個男孩,面對學習的一再滑落,他崩潰地說:“太難了,爸爸,我還是去賣煎餅吧”
老師也當著爸爸的面下定論說:“這孩子就這樣,沒救了,他就這樣了”
好在面對老師的咄咄逼人,孩子成績太差的事實面前,爸爸依然沒有崩潰動搖,而是直接問老師“初一結束,我兒子名次考到多少,學校才不會開除他”
當時,教導主任給出的答案是:“班級前十”
爸爸也爽快地答應說:“好,但我要說的是年級前十”
對于這一幕,很多人都覺得這位爸爸在吹牛、放大話,甚至連媽媽得知這件事后,也當著兒子的面諷刺說:“還年級前十,你咋不上天呢?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長了一張年級前十的臉了嗎”
對此,爸爸完全不認可,直接和媽媽吵起來:“年級前十應該是什么臉?批評孩子可以,但你不能當眾羞辱他,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比【我是為孩子好】更恐怖的借口,那我們為什么不對著鏡子臭罵自己兩小時呢”
緊接著,爸爸又對兒子說:“記住人生就像射箭,學習就是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都找不到,那每天拉弓就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現在要做的也是給自己立一個目標,一個你覺得可以實現的目標,然后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就這樣,在爸爸的有效引導和鼓勵下,男孩最終不負期待真的考進了年級前十
與此同時,這個例子也讓我明白了“孩子無普通,只有還沒有發揮出的潛力”
是的,每個人都會迷茫、都有遇到困難想放棄的心理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從來不是在孩子低谷的時候再火上澆油地批評打擊,而是站在理解包容孩子的心理上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孩子學習不好,就幫他找到正確學習的努力與方向,直到自信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深種
03
如果敵意很強
那就硬話軟說地給孩子臺階下
教練型父母的研發人毛富鋼老師認為,心理學上有一個特殊的時期,叫做:仇親期
所謂的仇親期,就是那些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主意識爆棚,對父母的干涉和教育都會感到煩躁,也會從思想、言語、乃至行為上,都產生比較激烈的反抗
認識一位媽媽就是如此
她告訴我,她的女兒跟誰都有好臉色,唯獨跟她不行
上一秒,明明看到她和同學喜笑顏開,聊得難舍難分,可下一秒看到她后就會立馬變臉
媽媽說一句話,也會不服氣地頂嘴十句,甚至還經常悶不吭聲地關上房門不理人
對此,媽媽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她完全不能理解,明明孩子是自己手把手帶大,為了孩子也犧牲了事業發展機會、還有對自由的渴望,可孩子為什么養著養著就不懂得感恩,反而排斥媽媽待在身邊呢
直到女孩大學畢業,再次因為一件事和媽媽吵得不可開交時,女孩才說出了心中隱藏已久的話
她說:
“媽媽,你知道嗎?我對你其實是又愛又恨的,我愛你,是本能,可我恨你,也是因為你不停干涉我人生的本能,我一邊告訴我,要好好愛你,另一邊還告知自己不能恨你,可每次被你批評指責、甚至數落的時候我都控制不住要沖你發脾氣”
也是那一刻,媽媽才明白她過去的苛責和打擊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可以說,孩子對她敵意很深,也是受傷之后的一種本能反應
不想繼續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緊繃、無效,那當我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敵意感的時候,就要及時調整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
.比如,你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把態度端正了,那就不要說硬話去指責孩子身上的缺點
.而是用說軟話的方式對孩子求助說:“寶貝,這道題怎么做,爸爸媽媽都不會,你可以教教我嗎”
.在示弱+求助的形式下,你會發現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就沒有之前那么負面、擺爛了
04
如果錯誤頻現
那就多一些客觀回放換位思考
對于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
可如果期待過高,那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就必然會因為認知、和情緒等問題不斷惡化
就拿孩子經常犯錯這件事來說
很多家長最關注的問題莫過于:“為什么孩子每次犯錯之后不長記性,下一次還要繼續犯錯、反復犯錯呢”
有些家長認為,這些孩子就是故意的,家長越不讓做的事情就越是要挑戰反抗
也不排斥這種情況,但犯錯的本質就是孩子遇到了困難,如果這個困難一開始就沒有被解決掉,那下次再遇到的時候自然也會重復犯錯
蘭媽大女兒就是這樣,她從讀二年級的時候就有一個癖好:不會寫作業就撒謊說作業落在學校沒帶
其目的,也是為了逃避在家里寫作業,然后第二天到學校隨便借同學的作業抄答案
這件事被發現后,我不止一次批評她,她也不止一次向我保證:下次絕對不會了
可前面剛保證的事情到了后面就直接忘記,甚至還變本加厲地直接擺爛,再說些什么就無視你,捂著耳朵不聽,人也鉆進屋里不愿意出來
再后來,分析了原因,也總結了經驗,我發現女兒那看似倔犟的性格背后,實際上是隱藏著深深的自卑感
逃避寫作業是因為不會,撒謊作業沒拿第二天到學校借同學作業抄,也是因為怕做錯了,老師會批評她,然后還會請家長到學校
也是慢慢洞悉了這些心理活動后,我在平復自身情緒的情況下,又學會了一個新的招式:客觀回放:
.比如,同樣的錯誤孩子再一次出現時,我并沒有揪著現在的錯誤不放,更沒有拿出以前的錯誤斤斤計較
.在錯誤已經產生的情況下,我也欣然接受,然后再客觀地對兩次錯誤進行評價:“你看看,這次雖然又忘記帶作業了,可這次明顯比上次態度端正了,我說讓你去學校取作業,你都沒有頂嘴”
.果然,在客觀回放的積極評價下,女兒取回了作業,然后又積極投入書寫答題中,遇到不會做的題也不會想一些歪門邪道的方法作弊,而是選擇向我求教、或者網上查資料做題
看得出,教育孩子真的需要方法、還有智慧,特別是孩子犯錯時一定要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看事
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是我們沒有面對錯誤的勇氣,你現在的態度就比爸爸媽媽那時候有用多了”
在客觀回放、還有積極鼓勵中,相信孩子身上的問題就能得到有效緩解了
那么,關于對付頂嘴孩子的相關戰術,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