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地時間4月17日宣稱,中國正在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火藥。路透社稱,這是澤連斯基首次公開指責中國直接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4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一直積極致力于止戰停火、促談。中方從未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烏方對此是十分清楚的,也公開表示俄方進口武器的零部件多數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中方堅決反對無端指責和政治操弄。
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年,烏克蘭面臨東部戰線持續潰退、西方援助疲軟的現實。美國特朗普政府雖承諾援助,但實際交付效率低下,甚至以暫停軍援施壓烏克蘭簽署“關鍵礦產協議”,要求烏方以資源開發權換取美方資金。澤連斯基此時渲染“中國威脅”,意在轉移國內對戰場失利的關注,同時為向西方索要更多援助制造借口,通過將中國塑造成“俄羅斯幫兇”,強化西方陣營的“共同敵人”敘事,刺激美歐加快軍援步伐。
澤連斯基(資料圖)
更關鍵的是,美國自己承認“無證據證明中國軍援俄羅斯”。2023年2月,美國務卿布林肯曾炒作類似謠言,最終被國安顧問沙利文親自打臉。這種“造謠-否認-再造謠”的話術,已成為美西方輿論戰的標準化操作。然而諷刺的是,就在澤連斯基發聲前48小時,美國彭博社剛曝光其與特朗普的激烈矛盾——因美方在礦產協議中要求掌控烏克蘭未來資源項目50%收益,談判瀕臨破裂。這場“甩鍋中國”的鬧劇,本質是美烏內部矛盾外溢的產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不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軍事裝備。2023年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明確載明"反對武裝沖突雙方"。若烏方證據確鑿,將對中國宣稱的中立原則形成嚴峻挑戰。而澤連斯基即將公布的證據將面臨三重嚴格檢驗:技術層面的可驗證性、邏輯鏈條的完整性,以及地緣政治層面的可接受度。國際社會的最終反應,將取決于證據本身的質量,而非單純的政治立場。
澤連斯基(資料圖)
在這敏感時刻,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俄新社對中國海關數據的分析,今年3月中國大幅減少了從一些主要供應國的糧食進口,這對烏克蘭和歐盟國家帶來的打擊最大。周日早些時候,中國宣布3月份的糧食進口量減少了75%,至4.639億美元。谷物的主要“受害者”是玉米,采購量下降到原來的0.04%,小麥的進口量減少了90%。中國在3月份急劇減少了對烏克蘭糧食的購買量。從一年前的1.413億美元減少到6萬美元。
2025年3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為350萬噸,同比降低36.8%。今年一季度的大豆進口量為1711萬噸,比2024年同期減少7.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的大豆進口金額56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減少23.1%,因為大豆進口成本下跌。美國農業部在2025年4月份供需報告里預計2024/25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達到1.09億噸,較上年創紀錄的1.12億噸降低300萬噸或2.7%。如果這一預測準確,將意味著本年度剩下時間里中國大豆進口步伐將會放慢。
特朗普(資料圖)
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對歐盟28國的糧食采購亦顯著下降,這一調整直接導致烏克蘭農產品出口支柱動搖,而歐盟國家亦因中國訂單轉移面臨壓力。中國市場的突然收縮,對依賴對華出口的國家形成沖擊,烏克蘭作為“歐洲糧倉”,其農業收入占GDP的20%,糧食出口受阻將加劇財政困境,推高國內通脹。歐盟國家同樣面臨挑戰,波蘭、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因中國訂單減少被迫轉向內部競爭,而法國、德國等傳統農業強國亦需應對市場波動。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近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法新社記者提問稱,烏克蘭外交部周二召見了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針對“中國公司幫助俄羅斯制造軍事硬件”表示嚴重關切。請問中國大使向烏克蘭外交部傳達了哪些信息?郭嘉昆對此表示,“我們已就相關問題闡明過中方立場,中方堅決反對無端指責和政治操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