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映綠,渤海灣水天一色,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的扇貝養殖海域一派生機盎然。起吊、投苗、布網……漁民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海上春耕”,為一整年的收成打下堅實基礎。而在這片海域背后,是北戴河新區近年來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產業升級“雙贏”成果。
北戴河新區沿海(無人機圖片)。朱文斌攝
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加速推進
北戴河新區海洋漁業局副局長申天龍介紹,目前新區擁有82公里海岸線,6至12海里范圍的可用海域面積超過20萬畝,大部分區域用于筏式扇貝養殖。為推動漁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北戴河新區以海洋生態修復和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積極開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截至目前,北戴河新區已有4家單位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海域面積達2.89萬畝,總投資1.4億元,已投放礁體超36.9萬空方,累計投放海參、魁蚶等各類苗種超過5000萬單位。其中,包括河北省新開口海域通源國家級海洋牧場(第二批)、人造河口海域欣遠牧場(第三批)、香溪河海域海之洋牧場(第六批)和大蒲河口東部七里漁田牧場(第七批)等項目。前三批牧場均已順利通過驗收,第七批項目正在施工,預計2025年9月前完成建設。
北戴河新區新開口碼頭。朱文斌攝
生態修復與產業融合并行
北戴河新區的海洋牧場不僅是發展漁業的“藍色糧倉”,更是生態修復的重要平臺。通過構建人工魚礁、投放多樣化海洋苗種,海域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原本資源枯竭的海域重新煥發生機。牧場內的礁體區已形成穩定的生物棲息地,成為貝類、海參等經濟海產品的理想棲息和繁殖場所。
同時,北戴河新區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為依托,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促進養殖提質增效的同時,還帶動了水產品加工、冷鏈運輸、品牌營銷和休閑漁業等上下游產業快速成長,相關扇貝類產品出口全球,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海上春耕播下希望種子
當前,正值扇貝育苗的關鍵期,渤海灣海面上,漁民們正投下一個個裝有稚貝的籠具,拉開了養殖的大幕。35歲的養殖戶姚遠說:“今年苗種價格略高,但品質不錯,海區環境也好,我們信心很足。”他今年共投放3萬多籠扇貝,預計毛收入可達200多萬元,扣除人工、船只等成本后,純利潤將超過60萬元。姚遠從小跟隨父親以近海漁業為生,見證了北戴河新區海洋牧場的崛起與壯大。“政府扶持、政策傾斜,再加上這幾年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們這些靠海吃飯的老百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他說。
部分養殖船魚貫而出前往海洋牧場作業。朱文斌攝
向海圖強 生態為先
海洋牧場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僅依靠國家投入遠遠不夠。為此,北戴河新區管委會建議,在爭取國家項目支持的同時,加大地方財政配套力度,激發養殖戶參與熱情,保障牧場運營的長效性與可持續性。同時,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政策供給,推動“海洋+旅游”“漁業+休閑”等新業態融合發展。秦皇島北戴河新區正以“生態優先、產業升級”為核心理念,讓昔日單一的漁業養殖海域轉變為集生態修復、資源增殖、產業融合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現在,一幅“經濟向海、生態向上”的藍色圖景,正在渤海灣畔徐徐鋪展。
來源:人民網 北戴河新區黨群工作部(朱文斌)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