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高校,即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這一戰略舉措,緊隨“985工程”與“211工程”之后,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又一重大布局。自此之后,提及重點大學或優質學府,人們聯想到的除了“985”與“211”,還有“雙一流”。所以每當新一輪評選臨近,總有一批頗具實力的“潛力股”的高校被大家頻繁討論。
近年來,江蘇大學頻頻被貼上下一論”雙一流”熱門候選的標簽。這所位于鎮江的省屬重點高校,究竟能否突破重圍躋身“國家隊”?讓小編從其學科建設、科研資源與辦學實力等方面來揭秘。
學科建設始終是“雙一流”評選的核心標尺。江蘇大學在這條賽道上展現出的競爭力,源于其獨特的“工科基因”與“農科底蘊”。作為國內農業工程學科的奠基者之一,江蘇大學在教育部最新輪學科評估中以A-評級穩居全國前三,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學科緊隨其后達到B+水平,形成了“高峰引領、群峰并起”的學科格局。更具說服力的是,該校工程學、農業科學等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16個學科躋身全球前1%,涵蓋各個領域,而且大部分學科在全球的排名均有所提升,其王牌學科——農業科學甚至沖進全球33。在學科實力上,江蘇大學既有“王牌學科”帶頭沖鋒,又有其他學科組團發力,這種“既專又博”的格局,恰恰契合“雙一流”建設對高校的新要求。
科研資源與創新實力也為江蘇大學的競爭力提供了強大支撐。據統計,江蘇大學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3億元,還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農業裝備文獻資源中心和國際賽珍珠文獻資源中心以及一所集醫療、教育、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附屬醫院。除此之外,江蘇大學還主辦了國際、國內學術期刊12種,其中《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版)、《排灌機械工程學報》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為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正是這些完善的科研基礎設施、高水平的學術平臺及豐碩的出版成果,充分彰顯了江蘇大學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綜合實力。
依托強大科研資源,江蘇大學科研成果成績斐然,并且大多成果都服務于維護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研發出水稻插秧機、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等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成果,可以說,江蘇大學至今仍是農機領域“高精尖”技術的策源地。更難得的是,江蘇大學還將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融合,致力于打造更智能化的農業裝備。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方向,不僅彰顯了應用型研究的價值,更與“雙一流”建設強調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形成呼應。
從以上三個維度來看,江蘇大學無疑是值得關注的“種子選手”。百年來,這所高校始終保持前進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對于志在突破的考生而言,選擇這樣一所“在路上”的實力派高校,或許正是一次搭上“雙一流”便車的大好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