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龔豐碩 通訊員王煥
為進一步推動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創新,搭建區域教學交流互鑒平臺,4月22日下午,2025年度管城區小學數學課改觀摩交流活動紫荊分會場于紫東路小學報告廳拉開帷幕。管城回族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的馬宇書記、教研員趙慧君老師以及各校的骨干教師齊聚于此,共同探索小學數學課改的創新與發展。
理論研討:聚焦課改方向 共探教學新法
活動開場,紫東路小學的唐林杰老師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她圍繞數學課程標準的新要求,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闡述了數學綜合實踐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重要意義。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系統解讀,為后續的課堂展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讓參會教師們明晰了數學課改的方向與重點。
課堂展示:精彩紛呈 展現課改成果
在課堂展示環節,劉佳岑老師帶來《走進“土圭之法”》。課堂上,劉老師巧妙地將中國古代天文歷法中的土圭之法引入數學課堂,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和多媒體展示,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們在模擬土圭測日影的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在天文測量中的應用,深入理解長度測量、比例關系等數學知識,感受古代先人的智慧和數學的實用性,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緊接著,王冰冰老師展示《探索二十四節氣》。這堂課打破學科界限,將數學與自然科學、傳統文化緊密融合。學生們通過觀察、記錄不同節氣的物候變化,運用數學方法統計和分析數據,計算節氣間隔天數,不僅提升了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能力,還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體會到數學是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現象的有力工具 。
作業設計:分層創新 提升學習效果
作業設計展示環節同樣亮點紛呈。紫東路小學數學團隊精心設計的作業,體現了分層、多元、趣味的特點。除常規的書面作業外,還設計了實踐性作業,如運用土圭之法測量自家所在地區不同節氣的日影長度并記錄分析;開放性作業則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問題,如研究節氣與農業生產中的數學知識。這些作業緊密圍繞課堂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
此次管城區小學數學課改觀摩交流活動紫荊分會場的成功舉辦,為區內數學教師搭建了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對推動管城區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相信在全體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管城區小學數學教學將邁向新的高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