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很多俄羅斯志愿者在網上收集蘇聯老式固定電話的行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由于北約不斷將新式電子戰設備投入烏克蘭戰場做試驗,被塵封于博物館許久的老式有線電話——尤其是蘇聯時期生產的TA-57、TA-68等型號的電話——重新成為俄烏雙方爭奪的焦點。這些老爺機,不僅被志愿者從廢品站和私人收藏中挖掘出來,甚至被緊急改裝后送往前線。仔細觀察這一現象,應當有如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點,戰場通信強調安全與穩定。現代化戰場對通信系統的核心要求,可歸結為兩點:抗干擾能力與防竊聽能力。盡管衛星通信、數字無線電等技術,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傳輸渠道,但其依賴電磁波的本質,使其在電子戰環境中極為脆弱。烏克蘭戰場上,北約援助的電子戰系統試圖對無線電信號進行全頻段壓制,導致依賴無線設備的俄軍部隊容易陷入“信息失明”。
相比之下,有線通信的物理特性使其天然具備以下優勢:首先,有線通信的信號通過電纜傳輸,攻擊者需直接接入線路才能截獲信息,這在動態戰場上幾乎無法實現。除非敵人能精確找到埋設線路的位置并切斷它,否則他們無法獲取通話內容。這種物理隔離的特性,使有線電話成為指揮所、彈藥庫等關鍵節點的首選通信工具;其次,有線電話對電子干擾絕對免疫,電子戰系統的干擾原理是通過發射同頻電磁波擾亂通信,而有線通信完全依賴電流在導體中的流動,不受外部電磁環境影響。
烏戰之初,前線俄軍曾批量使用東方大國生產的寶峰無線對講機,但同文同種的烏軍,只需兩分鐘即可破解頻率,所以,現在流行起來了有線電話。最后,無人機助力了有線電話擴大應用。傳統有線電話的最大缺陷在于機動性差,布線穿越雷區時非常困難。但無人機技術的引入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烏軍曾在哈爾科夫方向使用小型無人機快速布設數公里長的通信線路。
第二點,烏戰中的陣地戰特點利于有線電話發揮。無人機對重型裝甲兵器及單兵的殺傷力,以及俄軍不愿意打高戰損的毀城滅國之戰,烏戰的持久性消耗戰的特點越來越明顯,這就讓曾興盛于一戰時期的陣地戰,再次成為了烏戰的特點:不僅烏軍在各大軍事要塞修建梯次防守陣地,甚至就連俄軍也修建了蘇羅維金防線,以至于二戰時曾用過的戰壕,都被再次使用了。
而這些固定的防線,通信需求從“機動性優先”轉向“穩定性至上”,而有線設備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俄軍通過將電纜裝入金屬管并深埋地下,抵御炮擊和彈片威脅。這種“低科技與高科技結合”的模式,使得如蘇羅維金防線的通信可靠性顯著提升。
第三點,軍工企業不應放棄常規兵器的研發。烏戰中,烏軍單兵作戰的通信工具代表是星鏈終端設備,機動性好是其最大的特點。而俄軍現在寵愛蘇軍的老式電話,應當是對蘇式裝備簡單實用性的最大認可:蘇軍在冷戰初期設計的電話,其模塊化結構——如可替換電池盒、標準化連接器——與現代3D打印技術結合后,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志愿者能夠使用克朗電池或自制電源為這些“古董”設備供電,甚至將博物館展品改造為實用裝備。
這種“技術考古”現象,雖然暴露出了俄軍工體系在持久戰壓力下的供應鏈短板,但卻也給國際社會上了一課:現代化的高科技武器系統固然重要,但是,核恐怖平衡陰影下的常規戰爭中,有線電話,也像155毫米炮彈一樣,成為決定未來戰局的關鍵因素。
老式電話的復興,本質上是戰爭形態與技術條件動態匹配的結果。當電磁頻譜成為爭奪焦點時,最“原始”的手段反而成為破解困局的鑰匙。這一現象不僅為軍工研發提供啟示——需重新評估“低端技術”的戰場價值——更折射出信息化戰爭的本質:勝負的關鍵不在于技術絕對先進,而在于能否構建適應戰場環境的體系。畢竟,在烏克蘭的泥濘戰壕里,衛國戰爭時期的電話依然能讓俄軍士兵相信,他們的聲音不會被敵人聽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