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在國會聽證會上的一番言論,將中美關系的走向再次推到輿論聚光燈下。中美未來究竟是“斗”是和?美軍在太平洋的一系列動作,以及這位司令的表態,背后藏著諸多玄機。
帕帕羅在2026財年國會聽證會上,為爭取預算開啟“表演模式”。他聲稱,中國戰斗機年產量比美國多出約兩成,且新舊機型同步推進。在海軍艦艇建造上,中美速度差距懸殊,中國建造海軍作戰艦艇的速度約是美軍的3倍。帕帕羅還強調,中國“先進”的遠程空對空導彈、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領域的發展,都對美軍構成巨大挑戰,甚至直言中國在“第一島鏈”已具備阻止美國取得空中優勢的實力。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資料圖)
不過,他也承認,一旦中美發生沖突,誰都無法完全掌控空中優勢。這番看似矛盾的言論,實則暗藏“不想在亞太挑起大國戰爭”的伏筆。可嘴上說著“不想開戰”,美軍在太平洋的行動卻沒閑著。美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參謀部主任博伊爾透露,美國國防部正調整美軍聯合部隊在“未來對華戰爭”中的訓練模式,規模更大、聯合程度更高的演習愈發受重視,目標直指中國。美軍駐太平洋部隊加強與日本、菲律賓等盟友軍事合作,頻繁舉行聯合軍演,還大張旗鼓制定新的“對華作戰”計劃。
美軍這種矛盾做法,背后是多重目的。先看美國國內情況,特朗普政府上臺削減各部門預算,美軍為維持自身發展,只能靠渲染“中國威脅”這招向國會要錢。原本說要削減軍費的特朗普政府,提交的2026年度軍事預算草案超1萬億美元。美軍高官為讓這筆預算順利通過,自然要在國會面前“賣力表演”,把中國描述得“威脅重重”。
美國(資料圖)
從國際戰略角度,美國想維持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霸權,遏制中國發展。但中國軍事實力今非昔比。中國造船業全球市場份額達70%,而美國僅剩0.2%,美國造船廠因人力成本高、供應鏈斷裂,發展陷入困境。空軍方面,中國殲-20等先進戰機性能出色,在爭奪空中優勢上比美國F-35更具競爭力,且中國空軍接收隱身戰斗機速度不斷加快。在高超音速導彈、蜂群無人機、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也建立起對美軍的“非對稱優勢”,這些都讓美國不敢輕易對中國動武。
可美國又不甘心放棄遏制中國的企圖,于是一邊積極備戰,想在軍事上保持對中國的壓力;一邊又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沖突,還尋求在軍事層面與中國溝通,建立防止沖突的“安全護欄”。這種矛盾戰略,反映出美國面對崛起的中國,既想打壓又怕失控的糾結心態。
中美關系復雜,“斗”與“和”的界限模糊。經貿領域,美國挑起的關稅戰曾讓雙方關系緊張,但在軍事和外交領域,雙方又維持著“斗而不破”的局面。這是因為一旦軍事沖突爆發,后果難以控制。中美貿易占全球貿易25%,若兩國沖突,全球供應鏈、生產線將癱瘓,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金融方面,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拋售國債會沖擊美元霸權,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從全球秩序看,芯片、稀土、疫苗、氣候治理等諸多領域都離不開中國參與,中美沖突不利于全球問題解決。
美戰機(資料圖)
美國的焦慮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其制造業回流計劃停滯不前,工業產值不及中國一半;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雙標明顯,在國際上道義破產;北約盟友也擔心被美國綁上戰車,開始離心離德。在這種背景下,美軍只能靠渲染“中國威脅”維持霸權,但這種冷戰思維注定行不通。
中國一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南海、臺海開展演訓,是向美國表明立場:不主動挑起沖突,但面對挑釁絕不退縮。越來越多國家希望中美找到共存之道,因為這才符合全球利益。美國若繼續沉迷“對抗劇本”,最終只會加速自身霸權崩塌,讓世界因它的錯誤決策承受巨大代價。中美關系走向何方,美國是時候做出正確選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