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國書法》雜志邀請業(yè)內專家和大眾書法愛好者共同進行了一次投票,選出了“20世紀十大書法家”,他們是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毛、弘一法師、齊白石和林散之。這一名單一經公布,引發(fā)了世人熱議,大家普遍認為有一位書法家應當位列其中,此人就是譚延闿。
譚延闿,字祖庵,號無畏、切齋,清光緒五年(1888年)十二月廿四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湖南茶陵。譚家書香門第又是官宦世家,因此譚延闿自幼接受到極好的教育,不僅博通古今,還在詩詞書法上造詣極深。
據記載,譚延闿5歲入私塾讀書,其父要求他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這樣的訓練使得譚延闿11歲時就已才名滿世,翁同龢贊之為“奇才”。光緒三十年(1904年),譚延闿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二甲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從此以后,譚延闿開始步入仕途,歷任省諮議局議長,中華民國成立后三次出任湖南督軍、陸軍大元帥、南京國民政府一把手、行政院院長等職,跟隨孫中山先生直至其逝世。當時有人給他做媒,希望他迎娶宋美齡,但被拒絕。1930年9月22日,譚延闿病逝于南京。
譚延闿是“人掩其書”的典型代表,世人多關注他的政治成就,他被譽為“近代顏書大家”“民國書法第一人”,又與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并稱“民國四大書家”“真草篆隸四大家”,“陸軍軍官學校”“南京總統(tǒng)府”的匾額就出自他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清帝退位詔書”也是他寫的。
學界認為,如果想學顏真卿的小字楷書,可以先學劉春霖的字,而想學顏真卿的大字,則可以以譚延闿書法為基礎,其作品《臨麻姑山仙壇記》筆力雄健、氣魄雄渾,得“顏楷”之形神,令人心悅誠服。
此作在顏真卿筆法基礎上又融入清代碑學的剛健氣象,以中鋒立骨,起筆多藏鋒逆入,起筆、收筆重按如墜石,轉折處方中帶圓,以圓轉筆法裹鋒暗轉,既有顏體的雄渾,又添幾分帖學的溫潤。
結構上延續(xù)顏體外緊內松的特征,字形偏方正而中宮疏朗,在穩(wěn)定中見動勢。通篇如列陣兵士,氣脈貫通卻無壓迫感,筆法的厚重與結構的端嚴相契,章法的肅穆與氣息的靈動相生,如實反映了譚延闿“以碑入帖,以帖化碑”的書法追求,譚延闿人品、書品“雙絕”,他的字堪為學習“顏楷”的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